对校园暴力行为归因探究.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校园暴力行为归因探究

对校园暴力行为归因探究   为学生创造一个和谐而安全的校园成长环境,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但是,近几年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给原本是一方净土的校园蒙上了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   迄今,校园暴力的话题对学校教育工作者来说异常沉重。现今校园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多的暴力行为?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地减少校园暴力的发生率?这个现实的问题已摆在全社会的面前。本课题正是基于这样的社会背景提出来的。我们的研究对校园暴力行为界定了范围:主要是校园内因学生之间的矛盾而产生的各种暴力伤害行为。我们通过具体的校园暴力案例设计问卷,从几个方面去考察学生对校园暴力行为的反应和认识。      一、研究方法和选取被试      1.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本研究选取了三个真实、经典的暴力行为案例,并就每个案例设计了一份调查问卷,每份问卷都是围绕以下四个维度设计的:第一个维度是学生对暴力行为性质的认识;第二个维度是学生对暴力行为的情感反应;第三个维度是学生对暴力行为的归因(产生的动机的认识);第四个维度是学生对暴力行为后果的认识,其中第三个维度是我们研究的侧重点。另外,每份问卷最后都设计了两个相应的开放式的问题,让学生去回答,从整体上考察学生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认识情况。施测方法:让被试先仔细阅读案例,然后对问卷进行书面回答。    2.选取被试。选取广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6个班312名学生作为试测对象,回收答卷298份。试测目的是为了编制正式的调查问卷。正式调查对象则是广州市某中学高一年级另外6个班的310名学生。回收有效问卷285份,其中男女性别之比是0.73∶1。   3.统计分析。对于回收问卷一部分用手工进行统计,另一部分用Excel进行统计分析。对开放式问题进行归纳总结。      二、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1.学生对暴力行为性质的认识。从学生对暴力行为性质的认识来看,调查结果显示:一半学生表示施暴者的行为是可以原谅的,另一半表示是罪不可恕的。为什么半数学生会认为行凶者的行为是情有可原的呢?这些学生认为人的反抗、暴力和易怒的个性是很难改变的。因此,具有暴力个性特质的人在一定的动机诱因下,就会产生暴力行为,所以,从一定程度上说他们是可以理解的。   2.学生对暴力行为的情感反应。男女生对不同性别的施暴者的情感反应差异比较显著,具有明显的统计学的意义。59.4%的男生和接近50%的女生对男性施暴者表示同情,67.5%的男生和接近81%的女生对女性施暴者表示极其厌恶。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应差异呢?根据角色期待理论,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圈内,人们总是希望男孩有竞争、好动、攻击、挑战、勇敢、冒险等特点,女孩则应有文静、宽容、忍耐、温顺等特点。因此,男性的社会化潜含着暴力倾向。利用身体力量作为解决冲突的一个方法,几乎是所有社会对男性的要求。所以,相比之下,社会更容易认同男性施暴,而不认同女性施暴。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受到这种性别文化的暗示,所以,对不同性别的施暴者的情感反应不一样。   3.学生对暴力行为的归因。这个维度是我们研究的重点。学生为什么会实施暴力行为?其背后动机是什么?这里涉及到归因理论。对照归因理论,根据我们的调查研究获得的材料发现,我们的学生是从这几方面来对此进行归因的。   (1)施暴者的个性特质。研究表明:不论施暴者个人特点、社会成就、地位差异多大,施暴的复杂程度和表现方式怎样不一,所有的施暴者或多或少都具有一些相似的个性缺陷方面的特质。   具有个性缺陷方面特质的学生往往过分冲动、自控能力差、易怒、反抗、敏感多疑,具有报复心和反社会行为人格,缺乏人情味,在学校中常常顶撞教师,无法与同学友好相处,无法适应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这些特质并不是静态地存在于学生身上,而是作为其行为的心理动因,驱使着他们的行为,左右着他们的感受。这些特质并不一定能被学生清楚地意识到,而是深深地存在于他们的内心。拥有这些个性特质的学生在生活中无法与他人建立信任感,自尊和自卑感比较强。   从调查结果来看:产生暴力行为与下面的三种特质有关:自尊感和自卑感都很强;自控能力极差;强烈的好胜心和嫉妒心。   (2)家庭因素。问卷调查发现,90.6%的男生和98%的女生都认为暴力行为的产生与施暴者家庭缺少沟通、父母缺少教育、家庭关系冷漠、缺少爱和理解有关。亲子之间的交往很少,父母与孩子的关系比较疏远,父母对孩子缺少基本的关注,对孩子的任何行为反应都缺乏反馈,在这种教养方式下的孩子得不到理解、尊重和关爱,会产生压抑、焦虑和偏执心理,他们会透过“有色眼镜”去观察周围的一切事物,形成“攻击性人格”。他们往往习惯通过暴力来释放压抑,获取一种心理上的平衡。   (3)学校因素。从暴力行为动机产生的条件来看,调查结果显示,68.8%的学生认为学校长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