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江苏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与思考
对江苏语文高考诗歌鉴赏题分析与思考
【摘 要】本文对江苏语文高考试卷中的诗歌鉴赏题进行了深入的探究,分别从考试材料的选择,命题特点作了细致的分析,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解答策略。
【关键词】语文高考 诗歌鉴赏 考试材料 命题特点
古典诗歌鉴赏评价是江苏高考语文卷的常见题型,能力层级属D级,历年来考生答题的情况很不理想。这里,笔者通过多年来对这类题型的分析与思考,提出一些的备考建议,希望对广大考生的备考有所帮助。
一、考试材料的选择
从2004年江苏自主命题至今,历时八载,诗歌鉴赏题目的命制稳中有变,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
首先说考试材料的选择,《江苏考试说明》强调:考查材料以唐宋诗词为主,也可选择其他时代、其他体裁的作品。八年来具体选择材料如下:
2004年柳中庸《征人怨》(唐诗),2005年李益《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唐诗),2006年魏初《鹧鸪天?室人降日以此奉寄》(元词),2007年辛弃疾《鹧鸪天?送人》(宋词),2008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唐诗),2009年岳飞《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宋词),2010年王昌龄《送魏二》(唐诗),2011年杜甫《春日忆李白》(唐诗)。
从以上列举不难发现,命题材料的选择是执行考试说明的规定的,且具体操作时比考试说明更为宽松,如考试说明规定考查范围为唐宋诗词,实际上考查的是唐诗宋词(06年例外),这样范围就大大缩小,有利于考生备考和高三教师组织复习,这样安排也是符合实际的,也是人性化的。
再对篇目的选择做进一步分析,我们又发现:2004到2006年这三年,可能是出于反猜题押题的考虑,选择的篇目和作者都偏冷,一句话,就是刻意回避名家名篇,尤其是2006年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从2007年开始,就全部是对名家作品的考查,尽管考查的名家作品有的不一定是名篇,但总比前三年考查生冷篇目要人性化多了,这里面的2008年李白《登金陵凤凰台》和2011年杜甫《春日忆李白》就是典型的名家名篇。因此我们不妨下个结论: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对考查篇目的选择侧重于唐诗宋词里的名家名篇。那么高三教师的复习指导和对平时练习材料的选择也要依此标准进行,不要在生冷过僻的篇目上做文章,浪费时间和精力。
下面再具体分析到诗歌内容的选择:边塞诗一年(2004年),登临诗两年(2008年,2009年),送别诗两年(2007年,2010年),怀人诗三年(2005年,2006年,2011年),命题者的爱好和趣味由此可窥见一斑,高三教师的复习指导和平时练习材料的选择也应该以此四种类型为主,再兼顾其余类型。
二、对命题特点的分析
从2009年开始江苏卷诗歌鉴赏题分值是10分,由三道简答题组成,有别于全国其他任何省市的诗歌鉴赏题。试以笔者认为命制最为成熟的2009年为例做个分析。题目不算长,照录如下:
(1)这首词中的对比是由哪两个句子领起的?“万岁山前珠翠绕”一句中用了哪种修辞手法?
(2)词中写了哪些“风尘恶”的景象?
(3)词的开头写作者登黄鹤楼遥望中原,结尾说“再续汉阳游,骑黄鹤”,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何变化?
第一题侧重考查学生对表达技巧(手法)的掌握;第二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把握,侧重考查学生的概括能力(江苏卷一向很重视对概括能力的考查);第三题侧重考查学生对作品情感意蕴的把握。题干表达严密,考查指向明确,严格落实了考试说明的要求,可谓中规中矩,且体现出江苏作为文化大省应有的命题水准。笔者认为,2009年这么成熟的命题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的,这是2007、2008两年成功命题的继承和发展,2007、2008两年虽然只考查两条简答题,但考查的指向十分明确,即紧紧围绕“手法技巧,内容概括,情感意蕴”这个三维目标。这个三维目标的设置十分科学,切实体现《语文课程标准》对文学作品鉴赏的要求:“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这种能力是最高一级的语文能力,是个人语文能力的最高体现。从高考文学鉴赏考查的目标来看,江苏卷的这种追求值得向全国其他省市推广。
笔者把江苏八年来诗歌鉴赏的命题分为三个时期:2004到2006为探索期,说实话,这一阶段命题者还在做一些探索和尝试,命题还不够成熟;2007到2009为成熟期,这一阶段命题指向明确,表达严密,体现出成熟的气度和风范;2010到2011这两年为“扭变期”:在成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但遗憾的是,这种创新是扭曲的,是不成功的,是以笔者把这两年概括为“扭变期”。
试以2010年第一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