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门坎的故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石门坎的故事   2008年6月,在去贵州威宁的路上,毕节地委的李文德秘书长给我讲了很多关于石门坎的故事,他说他最敬佩的就是传教士柏格理。晚上,他又专门给我送来了一些关于石门坎的材料,我迫不及待地一口气读完。后来又从网上找到了电子版的《在未知的中国》,里面收录了许多梅格理的文章。作为一个教育人,柏格理的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石门坎是威宁县的一个乡,到了威宁,我心里就有一种想法蠢蠢欲动起来――去一趟石门坎,去走一走柏格理曾经走过的山路,去看一看柏格理建立的学校和教堂的遗址,去拜谒柏格理和高志华的墓。可是由于时间的原因,终究没有去成。   石门坎地处威宁和云南的昭通、彝良三县交界处,距威宁县城142公里,平均海拔2200米,最高处薄刀岭2762米,最低河谷1218米。这里山高谷深,交通不便,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古来就是瘴疠之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生活在这里的苗族同胞被称为“大花苗”。他们栖身在彝族土目的地盘上,刀耕火种,受土目和官府的歧视盘剥,被官府划为尚未教化的“生苗”,他们是汉字文盲、汉语语盲和数字数盲,处于半农奴半奴隶境地。   如今的石门坎乡,有年丰、河坝、女姑等14个行政村和一个特殊自然村,全乡不到15000人,分散在103个村寨里。由于自然条件恶劣,这里至今仍然处于交通闭塞、极度贫困的状态,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更是落后,生育率和儿童失学率都极高。   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这片荒凉贫瘠的土地曾经在国内外享有盛名,一度被建设成为“苗族文化的复兴圣地”“西南苗族最高文化区”。当时的石门坎创造了许多第一:创办乌蒙山区第一所苗民小学;建威宁县第一所中学;培养出苗族历史上第一位博士;在中国首倡和实   践双语教学;开中国近代男女同校先河;倡导民间体育运动;创制苗文,结束了苗族无母语文字的历史;创建乌蒙山区第一个西医医院;是乌蒙山区第一个接种牛痘疫苗预防天花的地方;创办中国最早的麻风病院;建立中国第一所苗民医院……石门坎在国内和国际上都曾产生过巨大影响。这个贵州西北角的乡镇,现在在地图上依然难以找到,但是,在20世纪上半叶,从欧洲寄往这里的邮件包裹,上面的收件地址却可以直接写“中国石门坎”。   这一切,与一位英国传教士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他就是柏格理。   柏格理1887年从英国来到中国上海,于次年到云南昭通,在滇黔川边地区传教。1905年,柏格理来到石门坎,建立教堂。柏格理一直坚持一个原则:哪里有教堂,哪里就有学校。柏格理曾经在日记里写道:苗族人要改变自己的命运,首先要接受教育。没有知识,是改变不了命运的。此外,就是要从大山里走出去,走到城市里去,扩大见识,考验自己的知识。   1905年,柏格理在石门坎建立了第一所苗民小学,也是威宁县第一所新式教育学校。学校鼓励男女学童平等接受教育,首开男女同校先河。民国初年,学校取名“光华小学”,通过宣传苗族“读书识字就不受欺侮”的道理,吸引苗族子弟入学。   1943年,光华小学扩建为石门坎私立边疆民族初级中学,这是西南苗区第一所中学。以这所学校为中心,柏格理和他的同事们先后在川滇黔边区设了百余所分校。石门坎成为领导一个庞大教育体系的总部,从一个小村落辐射到黔西北、滇东北、川南等方圆七八百华里的地区,形成了一股不可低估的教育文化力量。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学校已经培养了4000多名小学生,数百名初高中及中专生,培养出30多名大学毕业生、两个苗族博士、两个彝族博士,培养出中共厅级及以上干部约20名,县处级及以下干部近100名。   在石门坎,柏格理实现了“苗族教育苗族办”的目标。办学初期,学校由柏格理在昭通聘来的15名汉族和回族教师任教。1913年,石门坎派出一批学生赴成都学习,他们毕业后全部回到石门坎,从此石门坎有了苗族教师,包括苗族女教师。此后石门坎又有一批批孩子被送到大城市接受中等和高等教育,后来,石门坎学校的教师和校长全部由出去深造后再回乡的苗族人担任。石门坎的实践,使我想到了今天西部贫困地区面临的教育人才困境。在市场经济规律的作用下“孔雀东南飞”,不仅培养出来的人才基本不会回到家乡,连优秀的教师也被发达地区吸引走了。当初,石门坎学校的学生为什么能?蛟谘С珊蠓祷靥跫?艰苦的家乡从教?是什么样的信念支持他们做出这样的选择,又是什么样的教育和社会环境使他们产生这样的信念?值得我们深思。柏格理在苗族教育中,创制了苗族文字,首创了双语教学。苗族自古以来没有文字,历史文化依靠古歌传承。柏格理会同精通英文的苗汉知识分子李国镇、杨雅各、张武、钟焕然等人,潜心研究、几经失败,终于在1905年为苗族创立了简明易学的拼音文字。柏格理十分尊重苗族自身文化,他在带领大家创制苗文时,特别从大花苗的传统服饰纹样中提取了一些符号,运用到苗文中去。新创制的文字获得了苗族认同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