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颖师弹琴-课件.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白香山‘江上琵琶’,韩退之‘颖师琴’,李长吉《李凭箜篌引》,皆摹写声音之至文。韩足以惊天,李足以泣鬼,白足以移人。”     ——清 方扶南  学习目标 1.诵读本诗,把握音乐的节奏及感情变化。 2.学习作者描绘音乐的方法。 四、解题 《听颖师弹琴》是描摹音乐的著名诗篇。一千多年前,在我国的唐朝,相传有一个叫颖的和尚,人们尊称他为颖师。颖师演奏古琴十分出名,他的古琴长八尺一寸,用质地优良的古桐木制成,音色非常优美。颖师弹琴的技艺精湛,演奏时有特别的韵味,而且曲目很丰富,远近知名。韩愈慕名前来欣赏颖师弹琴。喜惧哀乐,变化倏忽,百感交集。莫可名状,这就是韩愈听颖师弹琴的感受。 整体感知 思考: 本诗可以分几个层次? 每一层次写的什么内容? 两个层次: 第一层: 第二层: 合作探究一 1. “颖师琴声”部分描摩了哪些场面? (请用几个短语 作概括) 2.发挥想象,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述这十 句诗的内容。 1.(1)儿女私语 (2)勇士赴敌 (3)云絮飞扬 (4)众鸟喧啾 (5)凤凰高飞 (6)凤凰失势落千丈 合作探究一 2. 琴声袅袅升起,轻柔细屑,仿佛青年男女在耳鬓厮磨之际,窃窃私语,互诉衷肠。中间夹杂些嗔怪之声,那不过是表达倾心相爱的一种不拘形迹的方式而已,正当听者沉浸在充满柔情蜜意的氛围里,琴声骤然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将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显得气势非凡。接着琴声又由刚转柔,呈起伏回荡之姿。恰似经过一场浴血奋战。敌人尽扫,此时,天朗气清,风和日丽,远处浮动着几片白云,近处摇曳着几丝柳絮,它们漂浮不定,若有若无,难于捉摸,却逗人情思。蓦地,百鸟齐鸣,啁啾不已,安谧的坏境为喧闹的场面所代替。在众鸟蹁跹之中,一只凤凰翩然高举,引吭长鸣。这只不甘于凡鸟为伍的孤傲凤凰,一心向上,饱经跻攀之苦,结果还是跌落下来,而且跌得那样快,那样惨。 通感修辞格又叫“移觉”,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荷塘月色》中有两句经典通感句子: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仿佛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合作探究二 1.诗人听琴有什么样的感受与举动? 2.怎样看待诗人的举动? 诗人听音乐的过程中“起坐在一旁”即在一旁起坐不宁,这实际上是说音乐与诗人的情感产生了共鸣,诗人已进入到音乐的境界里去了。这表明了音乐的魅力。而诗人“滂滂”落泪而“止之”是因为颖师的乐曲引发了他“冰炭”置肠的感受。 附: “冰炭是说明诗人内心情感变化剧 烈,一时火热,一时又冰凉,以 至于潸然落泪了。 主旨探究 诗人为何有如此大的情感表现? 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 (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韩愈此时正处在人生的低谷,自然易从音乐中感伤自身的不幸。而音乐中“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这大起大落,正是诗人人生的写照,最能引起诗人的感伤。这与白居易的“江州司马青衫湿”极为相似。 合作探究三----艺术特色 诗歌摹写琴声,用了什么手法? 描写音乐的手法 1、正面描写:比喻 通感 2、侧面烘托:突出自己听琴的感受,形象地 表现了颖师技艺的高超,琴声的优美。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思考问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因上书 论宰相遇刺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这首是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作用

文档评论(0)

秦圈圈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