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 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VIP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 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17_2018学年高中语文第四单元创造形象诗文有别第十二课项羽之 死教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PAGE PAGE 17 第十二课 项羽之死 [新课入门须知] [知目标] 学习目标 考点提炼 知识 目标 1.掌握文中重要实、虚词的含义及特殊句式 2.探讨项羽悲剧性格与乌江自刎的原因 辨识文言文中的古今异义词 技能 目标 1.通过三个场面,分析人物形象 2.把握文章内容,学习本文在矛盾冲突中刻画人物形象的写作方法 情感 目标 1.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正确评价项羽之死 2.感受古代英雄志士的刚毅品格和浩然之气 [知作者] 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人尊为“史圣”。司马谈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受宫刑,后任中书令。发奋继续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他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创作了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原名《太史公书》),被公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知背景] 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自封为西楚霸王,刘邦为汉王。 刘邦多次进攻项羽都被打败,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足以跟项羽抗衡,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要趁此时机消灭项羽。后在韩信、彭越等人的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璧南),项羽兵败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知常识] 1.项羽 项羽(前232—前202),名籍,字羽,秦末下相(今江苏宿迁)人,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堪称中国历史上最强的武将之一,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2.《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 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编史方法为后来历代“正史”所传承。同时,《史记》还被认为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刘向等人认为此书“善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一、通假字 1.骑皆伏曰 伏通服,心服 2.乌江亭长船待 通舣,使船靠岸 二、古今异义 1.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 古义:身边的侍从、护卫 今义:多指旁边或表示约数 2.乃分其骑以为四队 古义:把……分为 今义:认为 3.期山东为三处 古义:山的东面 今义:山东省 4.地方千里 古义:土地纵横 今义:某一区域 5.吾知公长者 古义:年高有德的人 今义:年纪和辈分高的人 6.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古义:父老兄弟 今义:父亲和兄长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而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彩变化等几种。 (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 (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可胜食也”中的“谷”,古义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天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 (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 (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天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羞愧,感到耻辱”,今义是“害羞,不好意思”。 (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天表示的语义增强。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 (6)感情色彩变化:词语在使用过程中,感情色彩逐步发生了变化。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词;今义是“迎合”,贬义词。 三、一词多义 1.亡 ①天之亡我动词,灭亡 ②此亡秦之续耳形容词,灭亡了的 ③亡去不义动词,逃亡 ④唇亡齿寒动词,丢失 2.泣 ①项王泣数行下名词,眼泪 ②左右皆泣动词,哭泣 3.及 ①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连词,和 ②以故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ngyou201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