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开拓平民时代鲁迅晚年思想中弱者概念特点与思想意义
开拓平民时代鲁迅晚年思想中弱者概念特点与思想意义
摘要:一般鲁迅研究以1926、1927年分为前期与后期。本文以1927年的“政治与文艺的歧路”、“关于知识分子”等言论为主要对象,再思考对屠杀无辜者的生命、杀戮民众的暴政进行彻底斗争的鲁迅的精神、憎恶权力的思想、以及他独特的“革命”思想的特点。尤其是笔者特别关注鲁迅把自己看作生命以外没有什么财产的民众、“弱者”的位置,追求文学家的社会使命,对于“权力和专制”毫不畏缩地反叛、反抗,一直寻求社会的进化与演变的思想特点。在晚期鲁迅提到的民众或“弱者”的形象,跟他初期在小说、杂感、散文等一系列文艺作品里创造、形成的民众形象并不一致,因为初期鲁迅特别重视民众形象里有自己被压迫而还要压迫比自己更薄弱的“弱者”的“负”性质,他尽力挖掘民众内部的病困。本文重视初期鲁迅形成的民众形象与晚期思想里的民众形象、以及“弱者”的观念的特点,着重分析它的发展与意义。现在在世界各地发生了民众革命,使人认识到民众的力量、开拓新的民主主义的方向。跟“人民”、“大众”不同的新的革命主体,所谓“Multitude”(Michael HardtAntonio Negri 2000年)与鲁迅的“民众”观念是否有共同点?包括这些问题在内,本论文将提出鲁迅晚期思想的特点与意义。
关键词:鲁迅;平民;弱者:Multitude
1.鲁迅的“弱者”——民众观的形成
1.1 鲁迅的两种“弱者”体验
1902年,20岁的鲁迅以清政府公派留学生的身份赴日本留学,在东京学了一年日语后,转至福岛县仙台医专(现东北大学医学部),开始学医。一年半后,他从仙台医专退学,回到东京开始文艺活动。当看到同胞作了俄国革命的侦探被砍头、中国人却围着看热闹这样的幻灯片,鲁迅在《呐喊》(1923年)自序中以此作为他“弃医从文”的原因。其中始末,包括直接诱因幻灯片的存在(“幻灯片事件”)以及学医的志向,人们经过长年的调查和讨论,认为与其说是事实,不如说是鲁迅的叙述中有着思想上的意图,存在虚构性。且不论事情经过如何,笔者想要关注的是,这一成为文学家鲁迅诞生起点的人生转折,它来自于民众形象的形成。当时鲁迅认为,改造国民性乃是当务之急,他看到东欧弱小民族面临存亡危机,而这与当时处于帝国主义侵略之下、陷于存亡和苦难境地的中华民族存在共性,因而对这些民族的思想形成产生共鸣,于是着手翻译这些国家的文艺作品。鲁迅那被压迫民族的体验深处,是9岁那年因为家道中落、由“少爷沦为没落子弟”的自身的“弱者”体验、即“屈辱的体验”。可以说,个人的“弱者”体验与弱小民族的体验多层叠加,形成了鲁迅的“弱者”观,这一观念成为后来他关于中国社会、以及生活其中且创造出中国社会的中国人的思想形成的基础。
1.2 清末鲁迅的战士形象和观众
在这段时期的文艺活动中,鲁迅尤其产生共鸣、并从他们的精神中找到自己生命和文艺活动的方向的,是欧洲以拜伦为首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在题为《摩罗诗力说》(1908年,《河南》2期、3期,《坟》1927年)的评论文章中将诗人看作反抗社会的旗手、精神世界的战士,热情讴歌诗人的力量。评论结尾处描绘了觉醒的战士以及簇拥着战士、欣赏战士带血之舞蹈的民众。
如角剑之士,转辗于众之目前,使抱战栗与愉快而观其鏖扑。故无流血于众之目前者,其群祸矣;虽有而众不之视,或且进而杀之,斯其为群,乃愈益祸而不可救也!
诗人和革命家渴望民众的幸福和解放,并为此进行悲壮的战斗,而民众将这些战斗视为乐子,旁观战士被杀戮,对于民众的这种残忍性的嗅觉表明,作为人与社会的根本性认识,鲁迅认识到了对“弱者”践踏更“弱者”这种“负”的习性。
1.3 旧社会的人物形象与平民形象——“吃人的世界”、“非人世界”中的“弱者”
在1918年五四新文化运动当中,写下中国最早的现代小说《狂人日记》(1918年,《呐喊》1923年)、重新开始文艺活动的鲁迅创作了收于《呐喊》、《彷徨》(1926年)的一批作品。这些小说塑造了受儒教社会的桎梏折磨的人物形象,作为代表现代中国文学的经典作品受到高度评价。在鲁迅构建作品世界、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反复出场的是“弱者”主动践踏更“弱者”的主题。例如,描绘受旧中国社会儒教道德束缚的家庭及社会关系结构的《狂人日记》,在第二章中面对“吃人的世界”中陷于可能被吃掉的恐惧当中的主人公狂人,对其瞪视和攻击的村人是这样描写的:
他们——也有给知县打枷过的,也有给绅士掌过嘴的,也有衙役占了他妻子的,也有老子娘被债主逼死的;他们那时候的脸色,全没有昨天这么怕,也没有这么凶。
明确指出他们都是受压迫、受凌虐的社会“弱者”、这些“弱者”又成为攻击者这样一种结构。在寡妇因病失去独生幼子的《明天》(1919年,收于《呐喊》)当中,描写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