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审美风格探究.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审美风格探究

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审美风格探究   【摘 要】浪漫曲是拉赫玛尼诺夫音乐创作的重要领域。与其他创作者的作品相比,拉氏的浪漫曲呈现出了与众不同的审美风格,如诗意性、悲剧性、民族性等,可谓是拉氏音乐创作中的精华。鉴于此,本文从拉氏浪漫曲的创作经历谈起,就其特有的审美风格进行了具体的分析,以期获得更加深刻和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审美风格;研究分析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3-0068-02   一、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创作概述   谢尔盖?瓦西里耶维奇?拉赫玛尼诺夫(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俄罗斯最著名的音乐家之一,其创作领域十分广泛,包含钢琴曲、交响乐、歌剧等。浪漫曲是其钟爱的音乐形式,先后创作了83首之多,纵观其创作历程,可以明显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早期阶段(1890年-1900年)。1889年,拉赫玛尼诺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莫斯科音乐学院,系统和正规的学习使他的创作水平有了质的飞跃。在校期间,他创作了《在圣修道院的大门旁》、《绝望者之歌》、《花儿凋谢了》等作品,可谓是牛刀小试,作品一经推出就获得了普遍的认可。在随后的几年中,由于生活上的接连不顺,拉氏一直处于忧郁的状态,直到1900年才又创作了《十二首浪漫曲》,作品又一次大获成功,也坚定了其继续创作浪漫曲的信心。第二个阶段是中期阶段(1900年-1906年)。1900年,拉赫玛尼诺夫搬到莫斯科之后,生活逐渐安定下来,随之也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在这一时期,他先后创作出了《命运》、《丁香》、《红雀之死》、《我不是预言家》等十二首作品。1906年卸任莫斯科歌剧院的首席指挥后,他又创作出了《在我的花园里》、《我看她停下了脚步》、《致孩子们》等十五首作品。与早期阶段的作品相比,该时期的作品更加成熟,并已经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第三个阶段是晚期阶段(1912年-1917年)。1910年,拉赫玛尼诺夫结束了国外的访问生涯,再次回到莫斯科,生活的安定和心情的舒畅,使他再次拿起笔来谱写浪漫曲,先后写出了《微风吹过》、《最大的幸福》、《练声曲》等优秀作品。1916年,他又为歌唱家妮娜?科什兹量身创作了《六首声乐曲》。至此,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创作已达83首之多,并以鲜明的审美风格传唱于世界各地。   二、拉赫玛尼诺夫浪漫曲的审美风格   (一)诗意性   浪漫曲又称艺术歌曲,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多选用诗歌作为歌词,所以本身就带有浓郁的诗意色彩。拉赫玛尼诺夫的浪漫曲也不例外,他对诗歌进行仔细甄选,将其谱成浪漫曲,并使用高超的音乐技法,将文学的诗意转化为了音乐的诗意,带给人们别样的美感享受。   如《春潮》,从题目中就可以看出,这是一首表现春天的作品。俄罗斯地处高纬度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所以每年四五月份的初春,正是诗人们青睐的表现对象。诗人丘特切夫在诗歌中写道:“尽管大地上还覆盖着白雪,但是人们却可以分明地感受到,一股春潮正在萌动,它闪着银光奔向对面的河岸,向人们呼喊着春天来了。”诗歌所描绘的是一个动感、变化的景象,更是充满诗意的。所以拉赫玛尼诺夫采用了大气舒展的旋律和以分解和弦为主的伴奏,形象描绘出了春潮势不可挡的形象。而且为了让旋律和诗歌更加紧密地融合在一起,拉氏还特意使用了降六级和弦半音上行分裂的手法,形象描绘出了春潮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直到奔流澎湃的景象。所以歌曲同样也有着浓浓的诗意。此外还有《丁香》、《花儿凋谢了》等作品,也是饱含诗意美感的佳作,既体现出了拉赫玛尼诺夫对原诗歌理解的准确和深入,又体现出了其高超的创作技法,给人以全新的审美感受。   (二)悲剧性   拉赫玛尼诺夫生活的时代,正是俄罗斯风起云涌的变革时代。德俄战争的爆发、十月革命带来的国内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远赴他国后对祖国的思念等,都让拉赫玛尼诺夫长期处于一种忧郁的状态中。加之俄罗斯人普遍信仰东正教,这是一种鼓励人们经由苦难的历练而获得幸福的宗教。所以包括拉赫玛尼诺夫在内的多位俄罗斯音乐家,如柴可夫斯基、格林卡等,都在作品中表现出了一种悲剧风格。   首先,在诗歌的选择上,拉赫玛尼诺夫就偏爱带有一定悲剧色彩的作品。如《我迷上了哀与愁》、《别唱了,我的美人》等,为浪漫曲的悲剧性打下了最初的基础。其次,拉赫玛尼诺夫独创了一种“悲情旋律”――迂回音调。即多用上下行的小二度,特别是下行小二度,来表现悲伤、哭泣和叹息,然后用旋律中心音的反复回顾运动来表现一种犹豫和徘徊的心情。如在《我迷上了哀与愁》中,旋律多次呈现出了先三度下行,后二度上行的姿态,然后再辅以力度、速度和音区上的变化,就像是诗歌中强调的哀与愁,始终萦绕在心头。可以看出,拉赫玛尼诺夫这种悲情是与生俱来的,也是俄罗斯音乐家的代表性风格。   (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