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记忆残留》中的城市书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记忆残留》中的城市书写   摘 要:英国作家汤姆?麦卡锡在《记忆残留》中,以主题――并置的叙事方式勾勒出伦敦表面看似风平浪静而实则暗潮涌动的独特景观。他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记忆缺失、试图通过完美的情景再现来寻找真实感觉的主人公。基于加斯东?巴什拉的“外与内的辩证法”,文章拟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维度探析小说中的城市书写,并认为该城市宛若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安全、权力方面掌控着神秘的空间,致使主人公对真实的焦虑持续发酵,进而反思现实生活中恐怖事件造成的悲剧,揭示当今个体存在精神危机的深刻主题。   关键词:汤姆?麦卡锡 《记忆残留》 城市书写 空间   引言   汤姆?麦卡锡(Tom McCarthy,1969-)是英国作家、概念艺术家和国际灵航协会(International Necronautical Society)的联合创始人。其作品《记忆残留》(Remainder,2005)被英国新锐作家扎迪?史密斯评为“英国近十年最棒的小说之一”。(Smith)该小说以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讲述了因被不明物体砸中而导致脑部受伤的主人公在得到八百五十万英镑的封口费后,为找寻真实的感觉设置了一系列情景,再现如麦德灵大楼、希斯罗机场的一个仓库以及枪杀案包围区等场景,并最终策划了一场真正的银行抢劫案的故事。国外有学者从存在主义视角对小说进行了评价,认为小说虽然将探索自我真实的感觉作为创作的焦点,但是对自我本身所具有的可靠性和完整性呈现出一种激进的怀疑主义。(Lea,472)同时也有学者从创伤叙事的角度对作品进行研究,指出小说中的主人公企图使创伤事件合理化,其栖息的地理景观不是活着的真实世界,而是通过将死亡时刻进行延迟来实现主观的建构。(Byatt,245)截至目前,国外鲜有学者从城市书写的视角对作品进行空间解读,而国内尽管在2015年有了《记忆残留》中译本,但仍未见有学者对其进行专门的研究。   法国哲学家亨利?列斐伏尔(Henry Lefebvre,1901-1991)于20世纪70年代指出了城市的社会属性,“城市是一部作品,近乎是一件艺术品而非一件简单的产品。倘若城市和城市的社会关系是生产出来的,那么它就是人们在不断地生产和再生产出新的人们,而不是物品的生产”(101)。同时,他从语言学层面进一步表示,“城市完全可以理解为一个独特、具有各种价值观念以及由符号指涉关系及其意义所形成的系统”(114)。90年代前后,有学者开始关注文学文本中的城市书写研究,如英国杜伦大学迈克?克朗(Mike Crang)和美国加州大学的理查德?勒翰(Richard Lehan)等。克朗认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不是城市或都市生活的精确描述,而是都市的符号意义以及都市景观的象征意义”(50)。勒翰在其著作《文学中的城市》(The City in Literature,1998)中强调,“城市和文学文本共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所以阅读城市也就成了另一种方式的文本阅读。这种阅读既丰富了城市本身,也丰富了城市被文学想象所描述的方式”(289)。因此,城市书写主要是指城市作为文学文本的书写研究,“它不仅仅是对景观的展现,而是社会文化符码的记忆,是将城市理念、城市记忆、社会文化等要素巧妙地构成一个有机体,在景观选择和组织中赋予更深的历史文化内涵,赋予更深的社会意义”(吴庆军,133)。综上所述,20世纪末叶,“空间转向”进入文学浪潮,在学者们看来,城市不再是简单的地理景观,而是成为了可供深入探究且极具人文价值的空间。法国哲学家加斯东?巴什拉(Gaston Bachelard,1884-1962)在“外与内的辩证法”中指出,“把内部空间变得具体,把外部空间变得宽广,这似乎是想象力人类学的初始任务、首要问题……情况总是这样: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并不以同样的方式获得修饰语,这些修饰语衡量着我们对事物的认同程度”(279)。为了揭示《记忆残留》中伦敦所蕴含的空间意义,本文拟从外部空间和内部空间两个维度探析小说中的城市书写,进而反思现实生活中恐怖事件造成的悲剧,揭示当今个体存在精神危机的深刻主题。   1.危机重重:城市的外部空间   城市作为社会文化的符号表征,一方面承载着人们记忆共同体的建构,另一方面蕴含着小说家们深厚的思想感情,譬如“波德莱尔与巴黎,陀思妥耶夫斯基与彼得堡,卡夫卡与布拉格,乔伊斯与都柏林,霍夫曼斯塔尔与维也纳,狄更斯与伦敦,索尔?贝娄与芝加哥,惠特曼与纽约”(吕超,51)。城市的外部空间是生活的公共空间,主要体现在宏观的、整体的层面,包括街道、河流、地铁等景观。作者麦卡锡借助城市书写将伦敦在“特定历史语境下的社会文化信息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建构到了小说文本中”(吴庆军,134)。   《记忆残留》以无名无姓的主人公“我”被不明物体意外砸伤而得到八百五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