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
摘 要:西辽河流域的史前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产生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晚期的以采集为主的前农业时期,是北方地区谷物加工的主要工具。石磨盘、石磨棒的分布范围广泛,在中国北部以及蒙古国境内都有出土。
关键词:西辽河流域;石磨盘;石磨棒
中图分类号:K8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8)04-0011-03
一、农业生产工具出现的必要条件
农业的起源是新石器时代开始的重标志职之一。而加工野生或人工栽培的谷物的工具――石磨盘和石磨棒,一直被认为是原始农业生产活动的重要加工工具。王震中在《中国文明起源的比较研究》一书中指出,在农业起源的诸文化中,“首先,这类文化都分布在各地区的山丘和平原的过渡地带,依山傍水,既有利于农业生产,也是渔捞捕猎和采集的良好场所。其次,这类文化都有一套完整的农业生产和粮食加工的工具,其中有砍伐树木的石斧,有翻土用的石铲,有收割用的石镰、蚌镰或石刀,有加工粮食用的石磨盘和石磨棒等”[1],是农业经济的基本出发点和基础。据此分析西辽河流域的地理环境,其完全符合上述条件:西辽河流域地处从蒙古高原向华北平原延伸的过渡带上,北靠大兴安岭南段的山地,燕山山脉坐落在西南,总体地势为西高东低。海拔在500―1500米之间。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山地的西拉沐沦河,蜿蜒东流,与老哈河交汇处海拔只有290米。在西辽河流域,其地貌大体上以大兴安岭南段的山地、西南面的燕山山地、西辽河平原为主,还包括山地、高原、台地、丘陵、平原等多种地貌类型,其间有河流纵横交错。这样复杂的地貌类型为远古先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和物质基础,使他们可以在这样丰富的地理环境中从事采集、渔猎、农业等经济活动,而这种混合型的经济生活也是远古先民对自身所处的生活环境的自然的、最佳选择。环境考古资料显示,红山文化时期,赤峰地区西拉沐沦河流域中南部以落叶阔叶林景观为主,大兴安岭东南麓的山地丘陵区以森林草原景观为主,中部的科尔沁沙地以疏林草原景观为主,北部的山地丘陵区域以森林草原景观为主。西辽河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气温为0―8度,赤峰地区的平均气温要比现在高2―3度左右,由于雨量充沛,气候湿润,自然植被覆盖率达90%以上。光照充足,雨热同期,这样优越、适宜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为早期先民的生存和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2]。
二、石磨盘、石磨棒等研磨工具的使用
农业是在采集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产生于大约一万年前,也可能是更早的旧石器时代中期、末期以及新石器时代初期。采集来的果实需要加工后再使用,这就催生出了石磨盘和石磨棒等研磨工具的出现。在西拉沐沦河、老哈河流域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之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红山文化、富河文化中出土了大量的石磨盘、石磨棒等研磨工具,与这些研磨工具同时出土的还有大量的细石器,是北方草原地带混合型经济的一大特征。兴隆洼文化见于兴隆洼遗址[3]、兴隆沟遗址[4]、白音长汗遗址[5]、南台子遗址和查海遗址等[6]。出土石器根据制法可分为打制、磨制、琢制、压削四类。总体来看,兴隆洼文化出土的农业生产工具石磨盘、石磨棒的数量最多:石磨盘403件,石磨棒205件,均为琢制而成。琢制,通常是在打制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加工,在打制出基本形状的石器上,根据石器的不同使用功能进行琢制[7]。石磨盘、石磨棒为房址内常见工具。石磨盘形体一般较大,为长方形。如白音长汗遗址二期乙类遗存的石磨盘其四边琢制的比较规整,呈圆角,平面看,一端相对较窄,一端相对较宽。因为使用,表面向内凹陷,底面或平或外凸。石磨?P多为40厘米到60厘米长、20到30厘米宽、12到17厘米左右厚,因为使用后磨损严重,实际只有2厘米到6厘米厚[8],周身多经琢制。石磨棒周身琢制,多系两端小、中间大的舟形[9]。石磨棒的形制上基本为圆柱状,有一个或多个磨面,从横截面来看多为圆形、多边形和半圆形。
赵宝沟文化遗址主要有敖汉旗小山遗址[10]、敖汉旗赵宝沟聚落遗址[11]、林西县白音长汗遗址[12]、林西县水泉遗址[13]等。敖汉小山遗址出土的石磨棒13件、石磨盘5件;赵宝沟聚落遗址出土石磨棒14件、石磨盘9件,材质为火山凝灰岩;白音长汗遗址出土石磨盘2件、石磨棒8件;林西县水泉遗址出土石磨盘9件、磨棒6件。制作石磨盘和磨棒的材质主要以凝灰碎屑岩为主。石磨盘:共计出土25件,形制比较规整,平面呈长方形或圆角长方形,多为琢制而成,极少数有打磨痕迹。两面使用为主,个别有四面使用的痕迹。从发掘报告公布的资料来看,石磨盘器形较大,如林西县水泉遗址出土的1件,一端略宽,一端稍窄,底面较平,四个侧面不甚规整,使用面内凹。器长41.4厘米,最宽25厘米,厚7.6-9.6厘米。敖汉旗小山遗址出土的1件,加工细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