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孔子丧葬观
浅析孔子丧葬观
摘 要:孔子作为周礼的维系者有着自身的丧葬观,他主张行丧葬之礼却又强调以哀为本,他主张三年丧期却又强调心安为上。看似矛盾的主张实则耐人寻味,仔细看来孔子也只是维系礼制的凡人而已,有着礼制的束缚也有着常人的情感,丧则哀葬则敬,礼与情的交融才是其追求的理想状态。
关键词:丧葬观;礼;哀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11-0151-02
中国传统文化中丧葬之礼历史悠久,孔子的丧葬思想可谓对后世丧葬思想影响甚大,而孔子丧葬思想可作如下分析。
一、孔子丧葬观的基本主张
文献《周易?系辞下》也记载“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葬之中野,不封不树,丧期无数。后世圣人易之以棺椁。”直至周朝,丧葬之礼更是随着周礼的不断细致和系统而逐步成为一种社会习俗稳定下来。到孔子的时代,周室衰微礼崩乐坏,各种破坏???制的现象让孔子致力于恢复并维系周礼,而这其中就包含了丧葬之礼。在追求丧葬之礼的过程之中,孔子不断的以身作则并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丧葬理论,概括之则为:丧则哀,葬则敬,礼为用。
(一)孔子主张丧则哀,葬则敬
《论语》记载:“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这里的“祭思敬,丧思哀”正是孔子思想中对于丧葬之事的一个基本的观点。孔子将丧葬分成丧和葬两个部分,其中关于发丧的问题其认为“丧致乎哀而止”,只要充分表现了悲伤就足够了;而在对待下葬问题上,其认为“子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不管下葬是否关乎自己,孔子表示都要严肃恭敬。
(二)孔子主张礼为用
孔子毕生周游列国追求自己的政治理想,并以恢复周朝的礼制为责任,以“正名”为其政治目标,这种政治思想对于孔子的丧葬观也产生了甚大影响。从丧到葬,不管是哪个部分孔子都主张要遵循“礼制”。文献中记载“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在丧葬之时,礼为之用成为孔子丧葬观点之一。孔子认为只有遵循礼制才是孝子和臣子的行为,才是一种合理并合适的丧葬。
二、对孔子丧葬观的简单剖析
总体来说,孔子“丧则哀,葬则敬,礼为用”的丧葬观可以分为“情”与“礼”两大内容三个部分来进行具体阐述:一是行丧葬之礼,遵守礼制;二是表悲恸之情,流露哀伤;三是以情为重,情礼交融。
(一)行丧葬之礼,遵守礼制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是《论语》一书中第一次明确提到关于人生死亡的问题,意思是只要能够谨慎地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远代祖先,自然会导致老百姓归于忠厚老实了。李零在《丧家狗:我读》中解释道:古人不但尊老,还敬死人,不但敬刚死的人,还敬死了很久的人,离自己很远的人。“葬之以礼”就是“慎终”,“祭之以礼”就是“追远”。就是人们不仅需要认真对待父母的死亡,也需要认真祭祀祖先。这里所提到的“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是孔子回答孟懿子“孝”问题的答案,也是孔子对于死亡问题的明确表态。然而不管是“葬之以礼”抑或“祭之以礼”都是以“礼”作为最终目的,可以说这是孔子关于丧葬问题和礼制问题的一个鲜明态度。在《论语?先进篇》中,孔子对于颜渊丧葬问题的观点就是最好的证明:颜渊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其死后颜父请求孔子用他的车子给颜渊做一副椁,这样的请求遭到了孔子的反驳。孔子认为他自己应该是要遵循大夫的礼制,大夫不能徒步走路因此他也不能为了颜渊就卖掉车子而走路。因此,在孔子的观点中即使是对最喜欢的学生,也不能够丧失“原则”,其具体体现就是不能破坏礼制。
在这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孔子主张遵循礼仪却不主张一般意义上的厚葬,《论语?先进篇》中写道:“颜渊死,门人欲厚葬之,子曰:‘不可。’门人厚葬之。子曰:‘回也,视予犹如父也,予不得视犹子也。非我也,夫二三子也。’”孔子认为丧葬的时候不能一味追求厚葬,而是需要根据家庭情况以及礼仪制度而定。《檀弓》中记载,孔子认为丧葬应该是“称家之有亡,有,勿过礼。苟亡矣,敛首足形,还葬,县棺而封”。颜渊的家境贫寒本就不应该厚葬,而且即使有条件厚葬也只能在礼制允许的情况之下,孔子的这一主张是区别于墨家节葬思想的。
(二)表悲恸之情,流露哀伤
孔子虽然被后人誉为圣人并力主恢复礼制,但是其仍然有自己的感情流露,这一点在丧葬理念上也有所表现。“曾子曰:‘吾闻诸天子:人未有自致者也,必也亲丧乎!’”人在日常生活中很难有发泄的机会,如果说有的话那就是在亲人去世的时候。只有在丧葬之时,人的真感情必不会压抑而自然流露。在孔子看来如果有人“临哀不丧”那就不能称之为是一个体面的人,也就是不能达到孔子定义为仁者的人。因此不管是对自己认识的或者不认识的人,遇见丧事时一定要面露哀情,“见齐衰者、冕衣裳者与瞽者,见之,虽少,必作;过之,必趋”,“食于有丧者之侧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