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理论如何与个案对话评陈志柔中国研究近著.pdfVIP

书理论如何与个案对话评陈志柔中国研究近著.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書 理論如何與個案對話? 評 評陳志柔的中國研究近著 耿 曙 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 Transforming Rural China: How Local Institutions Shape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1989 年倪志偉(Victor Nee)在美國社會學評論(ASR)發表了一篇題 為〈市場轉型理論〉的文章,他可能沒料到,這篇文章後來會掀起一 場美國社會學界的大辯論,而且一辯就是十年。1 當時爭辯的核心圍 繞在一個看似簡單卻不容易回答的問題: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到底為 何?整個九○年代,社會學者都在田野事實與統計數據中尋找靈感, 企圖提供普遍的解釋「模式」。每個模式的出籠,都提供問題的部分 解答,但是在答案的背後也留下充滿疑惑的迷團(puzzle) 。撲朔迷離的 真相,都在印證一件事:中國是個「國中之國」(the state of the state) , 地方制度的複雜多變,使得我們很難用一個簡單答案,來描繪中國市 場化改革發展的複雜圖像(Baum and Shevchenko 1999) 。毫無疑問,陳 志柔的新書 Transforming Rural China: How Local Institutions Shape Property Rights in China ,乃是緊隨著這場辯論下的成品,他巧妙地利 用中國經濟發展「國中之國」的特色 ,以地方制度為出發點,並選擇 「異軍突起」的鄉鎮企業為考察對象,跳脫經濟學的解釋局限,試圖 為這場辯論提供不同於兩大陣營(market transition與local state 1 1996 AJS 年 還為這場辯論編了一本專刊。有關這場辯論的內容與發展,可參考邊燕杰 (1999)的介紹。 172 台灣社會學第十期 corporatism )的思考方向。 問題意識源於作者長期的觀察:「為什麼缺乏完善的市場機制, 中國鄉村經濟發展依然如此迅速?」陳相信產權體制(property right regime)的界定,是地方經濟奇蹟的主要動力。假設來自於經濟學中的 高斯定理(Coase Theorem) ,高斯明白地告訴我們「清楚的財產權界定 可以帶來經濟成長」。陳進一步將問題的關鍵帶到「誰在界定且誰有 能力來界定產權」;同樣的問題在市場經濟中並不受重視,因為產權 的界定是由競爭性的市場自然完成,面對相同的市場化環境,產權體 制將逐漸朝私有化產生趨同。如果我們將問題套在中國的發展經驗, 答案將不是如此單純。在部分改革的混合經濟中,經濟轉型期受到制 度慣性(institutional inertia)的影響,將使市場化改革無法即時滲透已經 成形的計畫體制,每個地區對市場機制的回應不同,自然帶來地區間 迥異的所有權結構、產權關係、鄉鎮企業政策(p.11) 。市場轉型論可以 用市場機制解釋閩南與溫州私有化改革成功,卻無法得到蘇南集體經 濟起飛的經驗支持。地方國家公司主義強調地方政府與地方幹部的再 分配能力在不完全市場化過程中作用 ,卻無法解釋為什麼私營企業成 功帶動中國農村的經濟發展(p.12) 。然而,陳並未完全否定Nee 以及 Oi 的理論觀點,他認為遍地開花的「模式」部分印證了他們的觀察, 但是卻無法解釋許多不同的經驗發現 ,因此他相信有一個重要卻長期 被研究者所忽略的機制隱藏在國家管制的背後,發揮了界定產權的作 用。經過長達八年的田野調查與理論思考,陳用本書的副標題(How local institutions shape property rights)提供了他的答案。 在確定以地方制度的差異作為主要的變項後,陳選擇了九○年代 發展很具代表性的閩南與蘇南(長江三角洲)進行比較,並透過新經 濟社會學與新制度經濟學的視角,切入中國後社會主義轉型的過程。 作者在導論中詳細介紹了八年田野經驗的轉折

文档评论(0)

xina17112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