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日本人看待死方面特殊性.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日本人看待死方面特殊性

浅析日本人看待死方面特殊性   摘 要:日本人均寿命由于科技的进步生活品质的提高已经跃居世界首位,但现代日本社会仍旧面临着高自杀率的挑战。本文将重点从日本人在“死”方面的特殊性入手进行对日本人的简单剖析,并介绍日本人对于死亡的直面和美化。   关键词:自杀;死;日本人;美化      进入二十世纪中后期的日本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人口寿命最长的国度,但同时日本的自杀率也高居榜首。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2011年《世界卫生统计资料》显示,日本人的平均寿命继续保持83岁,与欧洲小国圣马力诺并列世界第一。数据显示,日本女性平均寿命为86岁,高居第一位。而日本男性平均寿命为80岁。也就是在战后几十年的时间里日本人均寿命实现了如同经济一般的高速增长,并且由于社会稳定的因素这种增长并没有随着经济滞涨期的到来而降低。但同时自杀人数也有增无减,2010年自杀人数达到了31690人,自从1998年以来日本每年自杀人数总是超过3万。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一方面日本人“活得很长”,另一方面不愿意继续活下去而自我结束生命的人也异常多。死亡的无可逃避性质,直接决定了这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课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正致力于通过科技进步来延长生命并求取更高的生活品质。日本人在这一方面也很努力,并有走到世界各国之前的气势,但在追求生命的长度和质量之外谋求“死亡”的人却也同样前仆后继。并且日本人在“死亡”方面似乎成为了专家,他们努力正视“死”这一在人们眼中恐怖未知的行为,并在谋求现世利益的同时不忘给“死”一个更好的诠释。      一、日本对于“自杀”的特殊态度      很少有国家或者宗教认为自杀是明智的行为,但在日本从武士时代一直到如今现代文明社会却一直有着“光荣”自杀行为的存在。   日本历史上的武士时代,武人一直有剖腹自杀的传统,为了维护个人或者集体荣誉承担过错,剖腹是再平常不过的行为,而剖腹这一充满血腥和暴力的死亡方式,被认为是高尚的,是勇于承担的表现。及至现代社会,仍然有人效仿这一行为,日本企业破产之时经常有效仿者自杀,虽然方式不再,但行为的本质是一样的,即勇敢赴死。而平民百姓则在借了高利贷或者他人钱财无法归还时也选择这条道路,有的甚至全家一起自杀。还有的男女为了成全自己的爱情选择结束生命双双殉情。死在这一因果行为上实现了一种成全,即成全死亡者本人所谓的忠义。维基百科做了一个大体统计,仅1879年以后自杀的名人就在200位以上。   虽然现在日本舆论普遍反对自杀,但是因为过错而自决的行为在当下仍然受到很多人的欣赏,人们往往都会在当事人自决之后选择原谅他生前的过错。这种谅解无形之中也助长了这种自杀行为。而在基督世界里面,人们认为人的生命是上帝所赐予的,人无权擅自处置;佛教和伊斯兰教也同样认为自杀应该被施予惩罚;即便是在中国这个普遍宣扬无神论的国度,人们也大多认为“自杀”是愚蠢的行为,活着要比结束生命意义更大。在信仰宗教的国度里面,自杀往往是被禁止的,而宗教氛围相对浓郁的日本自杀率却居高不下,并且反对之声虽有但并不强烈,日本人对于自杀的态度是相对宽容的。      二、直面死亡---日本风土所培育出的奇异之花      死亡是人类永恒而无法解决的课题,但世界上再也没有哪个国家肯为“死”这个事情付出如日本般的努力了。任何民族和国家都无法规避“死亡”,每个个体都会在生命的最后面对这个事实,正视死亡并且接受是普遍的。然而日本人以及他们的祖先却在他们的有生之年一直不停地研究“死亡”并进行着各种试验,这个研究过程中他们为了让自己能够坦然接受各种残酷的“死亡”而付出了多样的努力。   2009年日本影片《入殓师》意外斩获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掀起了大范围的关于死亡尊严的探讨,值得一提的是这部影片的官网称一位孕妇诉说自己和孩子一起欣赏这部影片,让他从小能够明白生与死一样珍贵,无人可以逃避。这一方面是对影片的宣传,另一方面折射出的却是大多数日本人从小就被培养接受死亡的能力。   文学是社会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关于死亡的描写不计其数,并且反映出了日本所特有的生死观念。作家们直面自己所关心的“死亡”话题,并且将自己的所感所想传达给大众。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经历了多次生离死别之后说道:“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   现代日本文坛有重大影响的芥川龙之介,太宰治,三岛由纪夫,乃至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都是死于自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作家中大多数的作品里面都充满了个人性的对死亡的描述,他们对死亡的理解虽然大相径庭,但几乎都有对死亡的美化和向往。这些经历过战争死亡疾病的作家的作品虽然大多数源于自身经历,但更多的是承继了先人和来自社会的经验感受。而他们的这些感受又传达给了经历过同样的时代的大众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