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朱元璋民本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朱元璋民本思想

浅析朱元璋民本思想   摘要:朱元璋以布衣荣登天子宝座,反元斗争的经历及历代兴亡的教训,使他本着以民为本的思想,推行恤民之政,这符合社会实际,顺应历史发展,促进了明初政治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且这种思想和政策始终影响着有明一代的君臣,为明两百多年的国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朱元璋;治国策略;轻徭惩贪;民本思想   中图分类号:K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2-0-02      朱元璋作为明朝开国皇帝,当元尽紊法度之后,一切准古酌今,扫除更始,重定制度。他起自社会底层,对民间疾苦有深切体验,对元亡教训亦有清醒认识,深知民为邦本,理不可移。传统的儒家仁政、民本思想与当时动乱的社会现实的鲜明对比,使朱元璋深刻体会到“凡为治以安民为本,民安则国安”[1](卷174)。他一再强调:“民,国之本”[1](卷166),“国以民为本”[1](卷105),把民作为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为此朱元璋推行了一系列安民、富民的务实政策。   一、休养生息,发展生产   古代中国历来以农业立国。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民是社会生产的主体。经过元末二十多年的战争,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经济处于极度衰败的境地,人口锐减,土地荒芜,经济凋敝,人民力竭财尽,政府税源枯竭。明初物质环境较元末有过之而无不及,能否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不仅关系到能否增加封建政府的财政收入,而且也关系到刚刚建立的明王朝能否维持和巩固统治。朱元璋清醒地认识到:“天下初定,百姓财力俱困,譬犹初飞之鸟,不可拔其羽;新植之木不可摇其根,要在安养生息之”[1](卷29),“为国之道,以足食为本。……若年谷丰登,衣食给足,则国富民安,此为治之先务,治国之根本。”[1](卷21)由此他确定了休养生息的经济政策。   战争导致了大批流民的出现,使得土地荒芜,民无定居,耕稼尽废,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开辟荒地,增殖人口,已成为当务之急。针对此种情况,朱元璋及时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垦荒,称之为民屯。“移无田者于有田处就耕,庶田不荒芜,民无游食”[1](卷196)。并由政府发给他们路费、耕牛、车具、种子和一定数量的粮食,三年内不征其赋税。十三年令“民间田土,许尽力开垦,有司毋得起科”[2]。二十八年又令“山东、河南……二十七年后新垦田,不论多寡,俱不起科”[1](卷234)。   除民屯外,还有军屯和商屯。通过军屯,“天下卫所分兵屯种者,咸获稼穑之利”[1](卷215)。明朝军队基本上是给养自给,多少减轻了农民负担。朱元璋曾自夸:养兵百万,不费百姓一粒米。商屯也是为解决军粮而实行的特殊屯田。这样使明初的大量荒地和僻远地区得到开发,不仅扩大耕地面积,促进了农业生产,更重要的是保证了军粮的供应,减轻了人民负担,缓和了社会矛盾。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保证农业第一线有足够的劳动力。元代蓄奴风气很盛,权贵、勋戚都拥有大量的奴婢、驱口,有的多达数千名。元末农民战争虽然使不少奴隶得到解放,但并不彻底。朱元璋把解放奴婢问题作为当务之急。解放劳动力,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于洪武五年下令“曩者兵乱,人民流散,因而为人奴隶者,即日放还。”[1](卷73)。并规定由政府出资赎还因饥荒而典卖为奴者。严禁庶民蓄奴,并对官宦之家的奴隶数量进行了严格限制。《大明律》规定:“庶民之家,存养奴婢者,杖一百,即放从良”[3]。大量奴隶获得自由,农业劳动力自然得到大幅增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朱元璋对此十分重视。“设营田者使以修筑堤防,专掌水利”[1](卷6)。并多次下诏“所在有司,以水利上条者,即陈奏。”[1](卷234)以鼓励人民兴修水利。由于政府重视,到二十八年,全国共开塘堰40987处,河4162处,陂堤5048处。这些成绩的取得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元末以来水利不治,农业凋敝的局面。   二、轻徭薄赋,节己顺民   即位之初,首要任务是恢复社会经济,这就要求调动广大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缓和社会矛盾。朱元璋采取上述休养生息的积极措施,有效地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水平,增加了他们的抗灾能力。但光有上述措施是远远不够的。朱元璋出身贫寒,深知“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此有国家者,所以厚民生而重民命也”[1](卷76)。他又亲自参加并领导了农民起义,深知“官逼民反”的道理和严重后果。他为此采取了免租和赈灾的必要补救措施。   他不仅对战乱后恢复生产、开垦荒地的一些农民以及移民实行了租税蠲免,还对凤阳老家、战时出力多的地区特别优待。如洪武二年诏免山东、北平、燕南、河东、山西、北京、河南、潼关、唐、邓、光息等处税粮[1](卷38)。十四年,免应天、太平、广德、镇江、宁国五府秋粮,官田减半征收,民田全免[1](卷139)。十五年,免浙江、江西、河南、山东、直隶府州税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