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期日本和歌发展流变分析
早期日本和歌发展流变分析
摘 要:和歌在吸收日本古代民谣的基础之上,兼具中国古代诗歌的精华特色,在日本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日本文学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一种体裁样式。文章旨在从日本文字的演化、和歌体裁的发展、作品风格的流变等几个方面来梳理和歌总体的流变过程,从而对早期日本和歌的发展形成简单的初步了解。
关键词:和歌;日本文字;音乐性;流变
一、“和歌”概念的界定
和歌(わか),又称倭歌(やまとうた)。广义的和歌,是指一切“汉诗”之外的日本古典诗歌。最初“和歌”一词作为“汉诗”的对立面出现而被解作“日本之歌”,早在日本最早的和歌总集《万叶集》里就有相关记载,如卷一歌题《麻绩王闻之感伤和歌》,卷十九《守大伴宿祢家持和歌》中都出现了“和歌”二字,但此时的和歌并没有成为一个固定下来的专有名词,后来在《古今和歌集》中首次作为一个专有名词而正式使用。在日本汉文学中,“汉诗”与“和歌”如一鸟两翼,并驾齐驱,共同构成了日本的两大重要诗歌系统。从内容上来讲,万叶著名歌人山上忆良在其著作《类聚歌林》中将和歌分为“杂歌”“相闻歌”“挽歌”等样式,这些诗歌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和方面表现了日本人民的日常生活和风土人情。从形式上来讲,和歌分为长歌、短歌、旋头歌、四句歌体、佛足石歌体等。长歌句数不定,没有固定体裁样式,短则七句左右,长则五十句有余,在样式上颇似我国旧诗体当中的古风或排律。短歌由三十一个音节组成,所以又被称为“三十一文字”,全篇共有五句,以“五、七、五、七、七”的句式存在。由于篇幅简短,所以承载的内容多较有限,不适合长篇累牍的渲染铺陈,而是以“立象尽意”为主要表达方式,简洁精炼。
和汉诗相比,和歌在“诗言志”的层面先天存在不足,受篇幅限制,更适合于抒情而非说理,因此在汉文化最初传入日本的时候,和歌的地位较低,并没有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这个时期也被称作是“国风黯淡时代”,是汉诗发展极为繁荣而和歌艺术式微的一个时代。但自平安年代后期,和歌在贵族文人中渐渐受到重视而跃身成为主流,脱离了“二流文学”的地位,正式走上了日本文学的主舞台。随着和歌的不断发展,长歌逐渐式微,而短歌则在这个时期正式确立了和歌的主流代表地位。在后世研究中,狭义的“和歌”概念即指“短歌”这种体裁,我们今天所耳熟能详的“和歌”多为短歌,《万叶集》作为日本最早的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大和时代到奈良时代末期共20卷4500首和歌,其中长歌只有265首,而短歌则有4207首之多,可见短歌的地位之重。
二、书面文字的确立及其对和歌发展的影响
自奈良时代伊始,由于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人开始仿照汉语诗歌的形式来创作日本诗歌。《资治通鉴》有记载:“今日本又云吴太伯之后,盖吴之,其支庶入海为倭。”便是对汉文化早期输出日本的一段文书记载。在这个时期,汉诗与汉书占据着日本文坛的主流地位,是读书进仕、加官进爵不可或缺的重要凭证。而与之相比,和歌则显得较为“非主流”,从而被视作是“二等文学”,在重要程度上远不能与当时风头正盛的汉诗相提并论。但有趣的是,对比自奈良朝流传下来的两大经典著作――《万叶集》与《怀风藻》,会发现前者囊括了自皇室到民间,几乎涵盖了整个奈良社会风貌全景的数千首和歌,而成书略早于《万叶集》的后者,却只有区区一百余首作品,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的角度而言都较为单一,多为皇室、朝臣、僧侣等上层阶级所著的五言诗,在风格上也多仿效六朝诗歌,意在表现宫廷宴会的奢华排场,为天皇歌功颂德。这些诗作不仅对于合仄押韵的掌握较为生疏,诗意也多流于表面和概念化,仅仅停留在模仿的层面上。以上种种,与当时重汉诗而轻和歌的文学意识并不相符。
这里不得不提到日本文化的自觉意识的形成对和歌发展的影响。早期的日本是没有属于自己的文字的,汉字的传入在日本文学发展的历史脉络上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点。它对于日本文学由口头文学迈入到书面文学里程碑式的一步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如今通用的日语依然分为音读(音?iみ)和训读(??iみ)两部分,所谓音读,即借汉字的发音来标示日语中本身没有的词,即对中国人发音的一种模仿。如“恋爱”一词日语读作恋?郏à欷螭?い),与中文读音颇为相近,正是从中文读音当中演化而成的。在这样的词语中,汉字往往只是该词的一个语素,无法代表整个词语的含义。而与音读相对的即为训读,是指用汉字来标示日语中本身就有的语词,这时与上述的情况相反,该词往往能够表达本身的含义,而不仅仅是作为一个语素而存在,如 恋(こい)一词即为典型的训读词。它在日语里有专属的发音,但却借用中国文字来表记,从而形成专属的文字。著名的日本和歌总集《万叶集》成书于日本还没有成熟的文字系统来记录口头文学的时代,因此采用的是用简单的汉字发音来对应日语发音的方法。这样书写下来的汉字本身并没有任何意义,亦不能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