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民国报刊活动家胡政之政论风格.docVIP

浅析民国报刊活动家胡政之政论风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民国报刊活动家胡政之政论风格

浅析民国报刊活动家胡政之政论风格   摘要:在我国新闻史上,胡政之是一个不能也不该忽视的人物。他是著名记者,是唯一采访巴黎和会的中国记者;他是著名政论家,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发出令世人警醒的言论;他是报纸经营家,1926年任新记《大公报》总经理,将余生的所有精力奉献给了这家报社。他的政论文章极具个人特色,且数量多、质量佳、也最具个性。他用稳健的笔峰,冷眼旁观世事,以启民智,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在众人激情澎湃的呐喊中,发出自己沉着、冷静的声音。   关键词:胡政之;政论;特色   中图分类号:G64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1-0490-02   1.文笔中潜移默化的精英意识   从中国报坛出现白话报纸,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我国报章文体已经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从类似于奏折的纯文言文再到梁启超所著的半文半白的文章,至1926年时,国民已经基本习惯了白话文的表达方式。1904年4月26日,上海《警钟时报》发表论说《论白话报与中国前途之关系》,对我国白话报的历史做了较为精练的表述:溯白话报之出现,始于常州,未久而辍。及《杭州白话报》出,大受欢迎,而继出者遂多。若苏州、若安徽、若绍兴,皆有所谓白话报,西有《新白话报》,上海有《中国白话报》,又若天津《大公报》,香港之《中国日报》,亦时参用白话,此皆白话之势力与中国文化相随而发达之证也。   胡政之有很好的文史根底,从小受过桐城派古文的熏陶,笔力雄健,言简意赅。而文言文较之白话文言辞省约,能以更简短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涵义,胡政之在他的写作生涯中,对白话文的使用仅此两篇。胡政之钟情于文言文,还体现在对编辑部从业人员的要求上,所有进入大公报的编辑、记者,熟练运用文言文写作是必需具备的素质。从他的个人阅读习惯也可看出他对文言文特有的偏好,幼年喜看桐城派文章,进入新闻业后,对二、三十年代的新潮杂志、书籍不看,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而文言文能以最少的文字,表达更多的意义,是他钟情于文言文表达的理由。   可以说,从未放弃过文言文写作的胡政之,一直坚持以精英的意识对待文章,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仍未脱离传统的仕的角色意识,而与之略显矛盾的是,虽然他以精英的视角看待问题,其政论文章中却不乏对于民生的体恤之情。无论何种国家,莫不使一般国民受相当之教育,而社会上更有健全之中流人物为之中坚。文言文是中国读书人几千文来使用的文体,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根深蒂固,胡政之处在中国社会新旧交替的年代,在中国文坛推行白话文的历史条件下,对文言文的坚守比其他报人更为执着。在他的政论文章里,只有两篇略带白话文形式,分别是《反对帝国主义》(1924年8月10日《国闻周报》第1卷第2期)、《静穆的悲哀》(1925年6月7日《国闻周报》第2卷第21期),这两篇文章的写作背景一致,都是在工人运动、学生运动发生之后,胡政之内心激动澎湃,于是终于把目光集中到了所有人的身上,情不自禁地一改对文言人的坚守,以平白如话的语言呈现出来。   而根据胡政之的政论所涉及的内容,除了外交、内政就是经济问题,他的政论的读者群是社会上关心国家大事,关注国家命运前途的这一人群,而这一受众群体的选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自然就是社会的精英阶层,即有军阀、官僚、士大夫、学生等。因此说,胡政之的精英意识,重点体现在对文言文的坚守方面。   2.文本中沉着理性的态度和深刻的内涵   2.1 沉着理性的态度。胡政之的政论文章,从头到尾,很少有激情澎湃的情绪,一直以一种冷静客观的态度写作,如同一部理论专著,看过之后,给人以智慧的启迪,阅读之后读者也会不由自主地进行冷静思考。在战乱频仍、全民皆激越的年代,能独善其身,保持一种清醒的头脑相当不容易的。   而事实上他写作的时间是极短的,因为胡政之的新闻从业经历中,写文章并非主攻方向。《新社会报》时期任日文翻译兼评论员;王郅隆大公报时期,他任经理,大力提倡版面的改革,使销量大幅上升;国闻通讯社时期,他一手抓经营,一手抓写作;而新记大公报时期,他的大多数时间,都是在为《大公报》的擘划奔走,留给他写作文章的时间非常有限。   就一件政治事件,他从法律的角度去分析,每一篇文件都像是研究报告。以《退还庚子赔款之用途》一文为例,文章先是介绍了社会上对退还的庚子赔款的三种用途,第二部分,详细的解释庚子赔款的来由,再结合中国社会现实,分析三种用途的利与弊,最后提出自己的看法。这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写作风格正是其冷静客观的诠释。   在《政变之真因》中,胡政之曾表达出自己的冷静与客观态度:吾人研究社会事物,不特不能囿于褊狭的情感,亦且不能为夸大的理想所奴使也。从事理本身上虚心静念产,求一观察之根据。   要如何解释胡政之这种冷静与客观,恐怕要从新闻事业的性质出发,新闻是社会之公器,大众媒介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