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相关因素研究新发展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及相关因素研究新发展
摘要: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类易发生于未成熟或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的病变,由视网膜血管异常发育和纤维增生而致视力严重丧失的疾病,自1942年Terry首先报道以来,已经成为早产儿致盲的主要原因。近年来,随着围产医学的发展和新生儿重症监护技术的提高,极低体重儿和早产儿存活率也不断提高,ROP的发病率也随之提高。目前,防治的关键是积极预防、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而要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进行ROP筛查是十分必要的,可以在防盲中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早期检查眼底、及早发现、及时治疗,可以有效控制ROP的发展,为以后的治疗争取时间。
关键词:早产儿 ;视网膜病变;相关因素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主要见于早产、低体重儿的一类以血管增殖为特点的眼底疾病,因其可导致失明,严重影响患病儿童的生存质量[1]。
1 ROP的发病机制及概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是发生在早产儿尤其低出生体重早产儿的一种视网膜毛细血管发育异常的双侧性眼病,是影响早产儿生存质量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世界范围内儿童致盲的主要原因,约占儿童致盲原因的6%~18%[2]。目前ROP真正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研究显示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在ROP的发生发展中起主导作用,早产、低出生体重作为ROP发病的根本原因也已公认。自胚胎4个月起,视网膜血管自视盘开始逐渐向周边生长,7个月才达到鼻侧周边视网膜。颞侧视网膜距视盘的距离较鼻侧远,一般都是在妊娠足月时方能达到颞侧周边部。妊娠足月以前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存在着原始梭形细胞,它们是视网膜毛细血管的前身,在子宫低氧环境下,梭形细胞先增殖成条索状,它进一步管道化而形成毛细血管。当早产儿出生后突然暴露在高氧环境下,梭形细胞遭受损害,刺激血管增生,先是视网膜内层发生新生血管,血管逐渐从视网膜内长到视网膜表面,进而延伸入玻璃体中。新生血管都伴有纤维组织,纤维血管膜沿玻璃体前面生长,在晶状体后方形成晶状体后纤维膜,此外纤维血管膜的收缩将周边部视网膜拉向眼球中心,严重者引起视网膜脱离。早产儿周边部视网膜无血管,而视网膜无血管区的面积大小与ROP的发生关系密切,出生体重越轻、胎龄越小则视网膜无血管区的面积越大,ROP发生的几率就越高[3]。
2 ROP的筛查方法
双目间接检眼镜方法,使用复方托吡酰胺滴眼液对准备检查的早产儿进行散瞳,用眼药水30 min后开始进行眼底检查。检查前使用0.4%盐酸奥布卡因眼药水进行眼结膜的表面麻醉,在暗室内,专用检查床上,将早产儿采取卧姿,由护士或者家长进行头部固定。用早产儿专用开睑器撑开眼睑,医生一手执28D或者30D物镜,一手执巩膜压迫器实施检查。检查过程进行录像保存。通过分析得出诊断意见。使用RetCamⅡ进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检查时,在眼球表面滴入透明凝胶作为耦合剂。以便检查、录像或者拍照[4]。充分散瞳是保证筛查工作顺利进行的前提。国内多家医院均采用美多丽滴眼液(复方托吡卡胺)散瞳,滴液时早产儿因反射作用或哭闹闭眼,而将药液挤出眼外,影响散瞳效果。甚至有个别早产儿完成最大滴眼次数之后,可能存在瞳孔异常,已发生ROP诱发虹膜新生血管形成等情况[5]。
3 ROP的高危因素
3.1孕周短、低体重、出生后不规范用氧等是引起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高危因素 李秋平等[6] 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由北京市及周边地区转入北京军区总医院住院的2185例早产和低体重儿,应用RetCam-I1眼底镜进行眼底筛查。2185例患儿出生胎龄≤34w,出生体重≤2000 g。不同区域、不同期别病变的患儿胎龄、体重、吸氧时间及不同年度ROP检出率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接受筛查的2185例患儿中,1571例有吸氧史,其中检出ROP患儿287例(13.1%)。按国际ROP分类标准(ICROP),I区病变34例(11.9%),1I区病变147例(51.2%)、Ⅲ区病变106例(36.9%);1期病变117例(40.8%),2期病变142例(49.5%),3期病变28例(9.7%),未发现4、5期病变。其中36例(12.5%)患儿发现附加病变。ROP组与无ROP组患儿出生体重分别为(1511.8±375.7)g和(1914.3 4~428.8)g,出生胎龄分别为(30.64-2.00)周和(32.44~1.8)w,吸氧时间分别为0~71d(中位数10 d)和0-36 d(中位数2 d)。I区、Ⅱ区、Ⅲ区病变儿出生胎龄分别为(29.34~2.2)w、(30.54~1.9)w及(31.2 4~1.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