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曹植人格观
浅析曹植人格观
内容摘要:曹植的思想矛盾贯穿一生,不过前后主流分野明晰。以司马门事件为界,前期以儒家入世思想为主,欲平治天下;后期以道家出世思想为主,想道法自然的精神a自由。
关键词:曹植 人生观 儒道互补
曹植一生转折以司马门事件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期他才气逼人,出口成章,跟随曹操半身戎马深受曹操信任;后期因司马门事件,太子之争失利,饱受曹丕的猜忌与压迫,晚年羁旅漂泊,客死他乡。不同的人生际遇,使曹植对人生的思考有了截然不同的看法,作品呈现的精神思想也发生着转变。
前期诗歌主要歌颂曹植的理想与抱负,洋溢着浪漫、乐观的情调,讲求一种大儒观,关注国家、关注民生,有着一腔浓浓的报国之心,以平治天下为己任,充斥着儒家明显的入世进取的政治抱负的理念;后期诗歌则更多表达了曹植政治理想与现实环境矛盾的悲愤,在仕途坎坷,人生大起大落的情况下,他更倾向于一种“道法自然”的特性,主张清净无为。
一.前期曹植儒家思想的体现
曹植自小便跟着曹操征战沙场,是在戎马倥偬的生活中度过的,面对军阀董卓野蛮行径所留下的残迹,依然满腔愤概,气结难言,写出了著名的《送应氏》其一;在他从军行途中,写出了反映海边下层人民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此类种种皆反映出他从小便以天下为己任,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立志建功立业的传统儒学思想,不仅如此,曹植幼小便显示出的才能也为他入世思想的形成添砖加瓦。据说曹植自小非常聪慧,才十岁出头,就能诵读《诗经》、《论语》及先秦两汉辞赋,诸子百家也曾广泛涉猎。他思路快捷,谈锋健锐,进见曹操时每被提问常常应声而对,脱口成章。难怪钟敬伯曾说:“子建七步成章,聪明贾祸,非生才之意,乃小才之过,不可以以此致憾造物。”正如李光地所说:“魏之人物,惟曹子建耳,仲达辈不足道也。江东人物,惟周公瑾,次鲁子敬,余不足道也”。或许正是因为从小的戎马生涯以及年少成名,曹植有着极强的自信心,他曾在《与杨祖德书》中写道:“戮力报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业,流金石之功。”平治天下是儒家所信奉的准则,而曹植也孜孜不倦的追求着。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儒家思想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作为儒家所认为的君子是要以民为本,应有天下意识与忧患意识。以曹植的《送应氏诗》其一为例,这首诗是曹植在路过洛阳看见满目凋敝景象时的感慨: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山。洛?何寂寞,宫室尽烧焚。
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诗中诗人以一个少年的眼光看一场社会大劫难后的情景。他所见之状,无非荒残破败,班固、张衡所描画赞颂的“东都”、“东京”的昔日盛况,早已化为灰烬。诗人选择“宫室”、“垣墙”、“荆棘”三个典型景物,交汇成一幅荒凉残破的暗淡图画,这种荒芜残破的景象正反映了建安这个时代长期战乱频仍、饥馑兵燹、生灵涂炭的社会现实。诗人在面对这样的情境之际,更是感概悲愤“气结不能言”,儒家传统精神中的天下仁政使他对前史的悲剧而感到悲伤,对所处社会的政治面貌存有忧患,这也反映了曹植内心深处对于儒学传统理念的秉持,参与政治的强烈渴望。
2.入世之心,参政之愿
儒家思想另一个较为重要的一点便是入世,所谓入世便是以天下为己任,为国家尽心尽力,其中尤以曹植的《丹霞蔽日行》为例:
纣为昏乱。虐残忠正。周室何隆。一门三圣。
牧野致功。天亦革命。汉祚之兴。阶秦之衰。
虽有南面。王道陵夷。炎光再幽。殄灭无遗。
诗中借由“昏乱”、“残虐”等词表达了对昏庸君王的不满,并且充满了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在政治立场也和曹操站在一边。从这首诗中,曹植一方面通过表达自己对于昏庸君主的批判另一方面表达自己兴复汉室的决心强烈的表达了自己对于参政的渴望与追求与热血情怀,这与儒家传统宣扬的入世从政思想密切相关。
二.后期曹植道家思想的体现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洛阳,曹丕继王位,曹植时年29岁,作《上庆文帝受禅表》、《魏德论》。曹丕称帝之后,对曹植施以猜忌与怀疑。后来,曹丕设法使曹植四处徙封,让曹植无法劳心政治,从此曹植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从一个过着优游宴乐生活的贵族王子,变成处处受限制和打击的对象。在经历一系列挫折之后,曹植前期的传统儒学思想便受到强烈的冲击,至黄初六年《自诫令》中说:“反旋在国,捷门退扫,形景相守,出入二载,机等吹毛求疵,千端万绪,然则无可言者!”顺应权威,屈从强者,在曹植后期人格中替代了前期“入世为政”的思想,曹植逐步以自我生存为主,以个人在社会处世为主,强调个人的作用,强调人格的独立以及精神的自由化,从而衍生出“超我”的思想层面,使得前期老庄的理念渐渐获得曹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