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曾国藩司法思想.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曾国藩司法思想

浅析曾国藩司法思想   【摘要】: 清廷重臣曾国藩非常重视法律在治理国家中的作用,主张严明执法,反对任意赦免和赎罚,做官期间禁止辖区内违法关押人犯导致冤狱累讼,及时清理积案,严惩司法腐败。这些思想在当时清廷统治时期具有进步意义。   【关键词】: 执法严明; 直隶清讼; 以法治吏   中图分类号:D9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08(2008)0120125-02      作为清廷重臣的曾国藩一生著述颇丰,留给后人1400多万字的文化遗产,系统展现了他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外交、法律等方面的思想,文章主要介绍曾国藩在担任直隶总督期间清理诉讼时反映出的主要思想。   曾国藩认为,天下真正大治离不开法治。因此,他极力赞扬周敦颐的法治观:圣人之法天,以政养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性,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论焉。故得刑以治情伪微暖。⑴他甚至认为唐虞以后的五刑是不易之典。      一、主张严明执法,反对任意赦免和赎罚      曾国藩主张立法执法必须严肃认真,立法是必要的,立了法就一定要认真执行。他说:凡立一法,出一令,期在必行;若待而不行,尔后更改,则不如不轻议法令为好。立法要谨慎,要符合社会的需要。法律制定后,执法必须从严,但并非漫无条理,而是要以精微之意,行吾威厉之事,期于死者无怨,生者知警,而后寸心乃安。⑵即法令颁行之后,需要有公允的执法者执行,才能实现赏一人而天下劝,刑一人而天下惩的良好的执法局面。   曾国藩反对任意赦免和赎罚。他说:国藩尝见家有不肖之子,其父曲宥其过,众子相率而日流于不肖。又见军士有失律者,主者鞭责不及数,又故轻贯之。厥后众士傲慢,常戏侮其管辖之官。故知小仁者,大仁之贼。多赦不可以治民,溺爱不可以治家,宽纵不可以治军。⑶曾国藩坚决反对任意赦免和纵容犯罪,对于与赦免相关的赎罚,他也主张禁止。他对词讼罚捐的做法甚为不满。过去有人犯罪,若情节不是很严重,官吏念其无知,有意为其开脱。若适逢地方上要用工,便以罚银若干来结案,不再治罪。曾国藩认为这种做法违背法律,无视法律的威严,因此,他明确要求各地方官吏一概停止词讼罚捐。      二、反对冤狱累讼,严禁私自关押      曾国藩于1851年年底向咸丰皇帝上奏《备陈民间疾苦疏》,指出盗贼太众,良民难安、冤狱太多,民气难伸是当时民间主要疾苦。盗贼数多,捉人勒赎,官府缉拿不力,差役往往讹索事主财物,或杀其他囚犯以抵此案,但真正的盗贼并没有捉到。案不能破,赃追不回,而事主之家已破,官员粉饰以保其官职,长此以往,盗贼横行,良民无安枕之日;冤狱太多,只有少数案件可以水落石出,大部分案件皆坐原告以虚诬之罪,被告者却安然无事,逍遥法外。一家久讼,十家破产,一人沉冤,百人含痛,往往有纤小之案,累年不结,颠倒黑白,老死囹圄,令人闻之发指者。⑷曾国藩要求皇上能够下令申饬各省官员,担负其起各自的职责,严肃处理各种案件,此时可以初步看出曾国藩关于诉讼的法律思想。为了防止冤狱累讼的发生,他曾出榜晓示官吏和百姓,严禁私自关押,凡关押人犯、证人,本州县必须及时立牌晓示,包括姓名、日期、理由,使众人周知。如有私押者,准该家属人等喊禀,以凭严究。⑸这是杜绝执法者以权谋私违法乱纪所采取的有力措施。对于符合条件的关押人员,曾国藩认为必须依法从速处理。      三、清理积案,惩治司法腐败      最能够体现曾国藩关于诉讼的法律思想的事件即为直隶清讼。1868年曾国藩被调任直隶总督,上任后感到官风甚坏,讼案方面尤其突出,新旧积案殆以万计,他认为直隶的吏治腐败、民众生活困难,与此难逃干系,于是他决定要从清讼结案入手,大力整饬直隶吏治,借以改造直隶的社会风气。   整饬吏治,就要劾举官吏,惩恶扬善。曾国藩在对直隶现任各级官吏作了反复考察之后,于1869年4月将第一批应该参劾或保举的官员据实汇奏朝廷,参劾11名劣员,皆为性情卑鄙,操守不洁、貌似有才,心实贪酷、品行卑污,工于逢迎、词讼置之不理,积压尤多等。同时又将李朝仪等10名贤员的事迹加以表彰。1969年9月上旬,他经过多方考察,又将第二批劾举的官员名单上奏朝廷,其中包括参劾劣员8名、保举贤员9名。他说,这样做可以达到奖劝所加,精神一振,观摩惕励,皂可渐跻循良之域。⑹为了使官吏们尽职尽责办公有明确的标准,曾国藩将他在两江总督任上所撰写的《劝诫浅语十六条》颁发直隶各级文武官员,要求他们遵循。其中有劝诫州县、劝诫委员、劝诫绅士、劝诫营官各四条,每条下面都以浅显易懂的文字加以说明。在劝诫州县中专门有一条是针对清讼决狱的,他要求官员必须明刑法以清讼,就是说做官之人要做到尽心于民事,就必须明辨是非好坏,迅速公正地了解案件。如果对案件不讯不结,不分是非,不用刑法,那么就是名为宽和,实糊涂耳,懒惰耳,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