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李镇西意义
李镇西意义
在中国大陆教育界,几乎没有人不知道李镇西,没有人不曾看过他的书,谈论过这个人。这位教育名人既活在别人的传说中,也活在他自己的文字里。
他的形象总是让人既景仰,又怜悯。经验告诉我们,一个理想主义的校长在这个理想飘零的时代,日子一定过得很苦。
登陆李镇西的博客,有一篇他写自己昔日学生的文章――“王铜:男子汉的追求”,配的图片很有意思:李镇西的95届学生王铜,十多年后搂着他敬爱的班主任照了张相,照片中的男子汉王铜一副“老师罩着学生”的表情,昔日的男子汉老师今日却“虚弱”得像个小孩――仿佛他的青春活力已尽数转移到了学生那里。
“李镇西过得有点苦”,似乎有方方面面的证据:比如传说他其实并不太会当校长,也快当不下去了,即将调走;比如传说成都武侯实验中学的师生们对李镇西评价不高,可见会唱高调的人不一定会做实事……
难道真是如此?
走近李镇西,我们实在大感意外。我们发现这个人不仅内心活得很有精气神,而且师生爱戴,上级支持,同僚尊重,校长当得极具智慧,环境宽松得能让每一位校长嫉妒……
在一个理想飘零的年代,他如何能“三十年不跑调地把一支歌唱到今天”,却依然过得很自在?这个问题本身就具有非同一般的意义,不是吗?
让我们一同去看看,李镇西是如何“幸存至今”的。
浪漫的开始
“大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读到一篇关于张志新烈士的文章,于是下了一个决心,除了真理,我不再迷信任何东西。”
1982年,李镇西大学毕业,分配至乐山一中,出任班主任。从教之初的他很是痛苦:发誓只愿向真理妥协的他,却不得不天天向一群中学生的毛病妥协。一度他认为,自己应该不是当老师的料,作家、记者或许是自己最合适的职业。
是那群学生的“魅力”留住了李镇西。初登讲台哑了嗓子,有学生悄悄将药塞进他的宿舍门;外出开会回来,有孩子告诉他实在太想念李老师了。有一次李镇西住院,孩子们搞了一个“动人壮举”――大家对着录音机录唱了几首歌,然后送到病房让他“听听学生的声音”……渐渐地,李镇西想,其实教书还是蛮有意思的。
不过“相爱容易,过日子很难”。年轻的李老师脾气颇为急躁,开学不多久,他就动手打了学生三次。这让校长十分头疼。
面壁思过是必须的。也正是在那段时间里,李镇西接触到了苏霍姆林斯基的书。在那朴素亲切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中,一种说不清的力量慢慢浸润着他,让他觉得应该做点什么,来表达一个中国教师“丝毫不亚于苏霍姆林斯基的爱心”。
不久,作为教工团支部书记的他,向学校的每一位团员同事都送了一本书:《给教师的100条建议》;还和几位老师一道办了一份手抄报――《主人》。同时,他也开始试着用文字记录自己的从教点滴。
得益于良好的素养和创意的激情,李镇西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兴奋点”:是不是可以营造一个生机勃勃的班级环境,让学生能够既好好学习,又保持天天快乐?他想,必须在教育的目标与学生的愿望之间,寻找一种可能的结合。
通过一系列“幕后启发”,李镇西班级的学生们开始自己吵着闹着,要“建设一个与众不同的班集体”。李镇西轻松愉快地站在讲台上,问大家:我需要给你们多长时间让自己变得与众不同?两年够吗?
他提议大家为这个班取一个名字,并设计一系列的标志。最后,班名定为“未来班”;班训、班徽、班旗也相继出炉;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的词由全班同学集体创作,李镇西修改定稿……
正当李老师准备把歌词交给学校音乐老师谱曲时,他的学生却突发奇想,“可否请谷建芬阿姨给我们谱班歌?”于是李老师写了一封信寄给了著名作曲家谷建芬,恳请她为一首班歌谱曲。
谷建芬竟然回信了,而且真的为班歌谱了曲。此事不仅在乐山一中激起了强烈反响,而且在李镇西的心里也长时间翻滚不息。从此,“普通教师可以走上并不普通的教育之路,他只要争取,就不会孤立无援”,成为李镇西的“行动纲领”之一。
两年后,这个叫“未来班”的集体已经有了丰硕的成果: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竞赛综合性小组、兴趣社团、友谊班,手抄报,班级日志等等。
在近30年前,年轻的李镇西已经开始体会到什么是“幸福的教育和教育的幸福”。他如此地爱这个班级和这些孩子,以至于很多个中午,他让学生们趴在课桌上休息,自己半个屁股坐在讲台上,为孩子们念小说。
他还发现,良好的集体氛围、集体舆论竟然促进了一部分后进学生的自觉转化,效果比对一个个“顽固不化的刺头”促膝谈心好得多。他想,这不正是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育吗?通过淡化教育的痕迹来获得明显的教育效果,并在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一个学生的自杀
“未来班”给李镇西带来了巨大的喜悦。他为班级里那种温馨透明积极向上的氛围而骄傲。但是,1987年底,一个学生的自杀,把他从纯粹的浪漫主义教育中唤醒。
宁小燕是距乐山市中区几十公里以外一所中学的学生。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