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禁政策与左翼文学出版策略.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查禁政策与左翼文学出版策略

查禁政策与左翼文学出版策略   内容摘要:文学作为一种精神产品,它的生产、传播和消费,都受到社会制度的限制。在文学和社会的关系中,社会制度通过文化政策来制约文学生产,其中书报检查制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激烈的矛盾冲突反映到文学中,出现了丰富多元的思潮和题材,左翼文学,即其中发展得最为迅速的一脉。但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坚持一元化的宣传方针,通过文学查禁试图阻碍左翼文学的发展,在文学出版领域,国民党文化机关通过《宣传品审查条例》、《出版法》等对左翼文学出版进行控制。上海作为当时左翼文学的重要阵地,依然涌现了大批的刊物、作家、作品。面对文学查禁,当时上海左翼文学采取了各种策略,突破文网实现文学出版,赢得必要的生存空间,扩大了文学影响。   关键词:查禁政策 左翼文学 出版策略   一.期刊阵营的灵活多变   为了赢得更多的生存空间,左翼文学从成立起,就十分注重创办各种文学刊物。20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左翼文学刊物在文坛逐渐形成了红色期刊阵营,扩大了左翼文学的影响,但也引起检查机构的重视。夏衍后来即曾回忆:“凡属‘左联’机关刊物的,很少能出到五期 以上。大都是出一二期就被封,然后改名再出版。” 如太阳社出版的《太阳月刊》被查禁后改名《时代文艺》继续出版,创造社出版的《文化批判》被查禁后改为《文化》重新出版,左联机关刊物《萌芽月刊》1930年1月创刊,出刊五期便被查禁,第六期改名为《新地》,从第七期起改为《文学月报》。左翼文学出版者用这种“更名”的方法和文化审查机关周旋,延长了刊物生命,为它们提供了新的生机。   但更改刊名并不能为刊物带来长时间的安全,许多刊物在数次更名后依然被查禁。左翼作家和编辑们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发现,淡化刊物的政治立场,可以使刊物有更大的生存空间。   《北斗》是左联的机关刊物,选择丁玲主编,是因为她党派色彩不明显,同时在文坛影响力又较大。丁玲接编北斗后,曾邀请沈从文为刊物约稿,在创刊号上,因沈从文的关系而发表作品的有冰心、林徽因、徐志摩、陈衡哲等,第二期还刊发了沈从文、叶圣陶等的小说。这一举措使《北斗》比起左联过去的《萌芽》、《拓荒者》等刊物来说,“灰色”了不少,接纳徐志摩、沈从文等左联过去批判过的作家的稿件,增添了《北斗》的纯文学色彩,扩大了读者影响,也转移了国民党审查机关的注意力。   1933年5月20日的《生活周刊》曾刊出《文学》出版前的一张广告,特意列出了“本刊特约撰稿员”48人,其中包括鲁迅、丁玲、冰心、巴金、朱自清、老舍、周作人、梁宗岱、戴望舒、许地山、顾颉刚等人。从这些名字中,读者可以看到《文学》所刊发的作品风格之杂、水平之高。《文学》虽然是左翼作家领袖茅盾主持成立,但选择了非左联的郑振铎、傅东华为主编,并约请了上文所列的“特约撰稿员”,显示了一种兼容并包的办刊立场,使得《文学》更接近纯文学刊物,冲淡了创办者本身的左翼色彩,也为《文学》推出重要左翼作家作品,提供了更为广阔和安全的平台。   二、作品发表的多种途径   除了对左联自办刊物进行改革,作家们还寻找其他阵地发表作品。如《申报?自由谈》在1932年由黎烈文担任主编后,主张不打“旗号”,不宣传“主义”,并向左翼文坛领袖鲁迅和茅盾约稿。左翼作家便先后变换笔名,向《申报?自由谈》投稿,使《自由谈》一改过去鸳鸯蝴蝶派的风貌,成为左翼文学的编外阵地。   施蛰存主办的《现代》创刊号便申明“本志并不预备造成任何一种文学上的思潮、主义或党派。”这一刊物对各派作品、各种观点的文章兼收并蓄,在作者名单中,我们可以看到张天翼、瞿秋白、郭沫若、夏衍等名字,说明左翼作家在这个走中间路线的纯文学刊物上,也找到了自己的阵地,这些文章的发表,丰富了刊物的文学面貌,也扩大了左翼文学的影响。   为了躲避文学审查,左翼作家还采用更换笔名的方式,争取更多的发表空间。茅盾在《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共用了惕若、蒲牢等十几个笔名。鲁迅在1932―1936年间使用笔名多达80余个,如先生自己所说,“受了压迫之后,从去年(1933)六月起,另用各种的笔名,障住了编辑先生和检查老爷的眼睛。”   在单行本的出版上,郁达夫的《她是一个弱女子》1932年由湖风书局出版不到两个月就被禁,后被现代书局购买版权后,以《饶了她》重新出版。巴金的小说《萌芽》1933年初版未售完就被禁,便在1934年替书中人物改名换姓,重写结尾,把书名改成《雪》,伪托美国旧金山平社出版部出版,其实由上海生活书店在国内秘密发售。沈端先(夏衍)翻译了高尔基的《母亲》,因为无论是高尔基还是夏衍,都是查禁的重点对象,就将《母亲》改为《母》,“沈端先”改为“沈瑞先”出版,逃过了被禁的命运。   国民党的文化围剿切断了左翼文学许多发行渠道,对左翼书店、出版社、社团、作家的打击使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