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新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新义

浅析鲁迅铸剑复仇新义   摘 要: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眉间尺身负刻骨铭心的父辈仇恨,不惜离乡远行,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复仇的目的,是古代复仇行为的典型代表。但是在鲁迅小说《铸剑》中,历史故事的传统情节被颠覆,眉间尺身上的复仇精神也已经发生改变,表现出了新的复仇内涵。   关键词:鲁迅 《铸剑》 复仇主题      《铸剑》是鲁迅《故事新编》中一篇著名的小说,写于1926年,以复仇为主题。复仇是人类最激烈的行为之一,有冤必申、有仇必报,自古如此。眉间尺身负刻骨铭心的父辈仇恨,不惜离乡远行,运用各种手段,达到复仇的目的,是古代复仇行为的典型代表:在人物对立上,是个人向君王的复仇;在复仇动因上,是子报父仇;在故事情节上,冲突紧张,仇恨情绪浓烈。这些都是传统复仇故事的一些特性,但是《铸剑》这部以复仇故事为原型的现代小说,在一定程度上颠覆了传统复仇模式的特征,其所表达的是作家对复仇行为的态度,阐释了与作家本人相关的新的复仇精神。   鲁迅从感情上对复仇无疑是十分倾心的,在他多个作品中都涉及到了复仇的形象和主题,渗透了其对复仇的态度。《女吊》是鲁迅临终之前完成的作品,生命即将走到尽头还依然要歌颂复仇精神,可见他对复仇的坚持。他在文中将“女吊”评价为一个带复仇性的,比别的一切鬼魂更美的、更强的鬼魂,也以“会稽乃报仇雪恨之乡,非藏污纳垢之地”而自豪。或许在他看来,复仇者即使失败,其生命的自我牺牲也要比苟活者的偷生有价值的多,作为“战士”,要想从绝望中寻找希望就必须顽强的反抗。   然而鲁迅何以处于一种绝望的状态中?是令人愤恨的社会现实,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中国民众,鲁迅的“仇”正从此来。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内忧外患,社会动乱,正义不能声张,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的压迫当中,先进的仁人志士又屡遭杀害,我们呼唤着一种力量带领人民奋起反抗,走出绝望的社会。鲁迅正是用手中的“利剑”,向当时的环境发起猛烈攻击,以其特有的犀利的嘲讽的手法,创作一部又一部深刻的作品。回看《铸剑》,它的初稿写成于1926年10月,这一年发生了“三一八”惨案,以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血腥屠杀手无寸铁的青年学生,鲁迅的学生刘和珍等倒在了血泊中;1927年,鲁迅来到广州中山大学,而此时的广州“红中夹白”,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右派的斗争已经日趋表面化、白热化,残酷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的“四一二”、“四一五”大屠杀已经在酝酿中了……这些“血的游戏”把鲁迅压抑得喘不过气来,也激发了他的反抗的怒火,坚决激烈地复仇。鲁迅对待“复仇”是绝不含糊的,他“不像上海的‘前进作家’那样憎恶报复”,而是坚决反对面对仇恨庸庸碌碌、无动于衷的态度,即使是严苛和峻冷的环境,也要在绝望中进行反抗,如同他对在《女吊》中提到的“前进”的文学家和“战斗”的勇士们的反对和厌恶一般。对待这些要复仇的对象,鲁迅的手段是坚决而激烈的,他始终认为“被压迫者即使没有报复的毒心,也绝无被报复的恐惧,只有明明暗暗,吸血吃肉的凶手或其帮闲们,才赠人以‘犯而勿校’或‘勿念旧恶’的格言”[1],乞求不会受到正义和良心的惩罚。   鲁迅弃医从文,选择用自己的文章来拯救中国,本是想通过对社会现实的反映、讽刺和抨击来唤起人们的觉醒,从精神上、根本上拯救那个沦陷的社会。但是,无知群众们麻木的精神和无聊的趣味使鲁迅一次次回到绝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面对的正是鲁迅作品中那些形形色色又极其相似的“看客”形象。“看与被看”是鲁迅作品中典型的叙事模式,也是这种模式将那个社会中人们的麻木、混沌、无知和迂腐赤裸裸地展现在了读者面前,在鲁迅《呐喊?自序》的叙述中,最早并且给他最大刺激的“看客”就是他在日本仙台留学时课堂上看的幻灯片里,中国人围观自己同胞被杀。然而这一幕并没有在日本的课堂上完结,仍然不断地在中国的土地上表演,在小说《药》、《孔乙己》、《祝福》、《狂人日记》、《阿Q正传》……中,看客无处不在,他们不分青红皂白地围观夏瑜被杀,他们跟着阿Q的囚车听他唱戏、看他被击毙,他们似乎只有在祥林嫂的痛苦回忆中才能找到生存的价值。在《铸剑》中,也有众多“闲来观赏”的人们,眉间尺不小心将干瘪脸少年碰倒,“闲人们即刻围上来,呆看着,但谁也不开口;后来有人从旁笑骂了几句,却全是附和干瘪脸少年的。眉间尺遇到了这样的敌人,真是怒不得,笑不得,只觉得无聊,却又脱身不得”[2]。“这样的敌人”与其说是干瘪脸少年,不如再加上这群围观的人们,在小说的最后,当复仇者和暴君的尸骨难解难分而一起“大出丧”时,他们万人空巷的“瞻仰”场面,完全瓦解了复仇的悲壮,连死尸也成了鉴赏、取乐的材料。   可悲的人们,可悲的社会。看客们是一些被压迫却不觉的庸众,只是通过鉴赏被看者的痛苦,来使自身的痛苦得到排泄、转移,以至最后遗忘,然后坦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