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词内在美.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苏轼词内在美

浅析苏轼词内在美   苏轼作为一代词人,他的生活体验既有“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亦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哀惋。他以极其旷达的胸怀接纳了所有的大喜大悲。作为词人,他“把亲自感受过的一些情感移交给别人,使旁人受到这些情感的感染,也感到了那些情感。”(托尔斯泰《论艺术》)从一国之相成为破碎山河中的一叶浮萍,他已无吟风诵月的雅趣,也决不会为填词而填词。沧桑巨变、世态炎凉给了他更多的思考和磨炼。杭州西湖边的彷徨,黄州衣食无着的痛苦,“黄芦苦竹绕户生”的惠州、凉州的贬谪生活,无不让他识尽沧桑,走入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      一、执著与超脱、悲观又豁达的一位学士      “执著”,此指苏轼一生崇尚儒学,讲究务实。“超脱”是指他人到中年则“皈依佛僧”。尤其是每当挫折失意,则老庄思想上升,以帮助自己解释穷通进退的困惑。这在苏轼的一生中是数见不鲜的事。熙宁七年他调知密州,实质上是处于外放冷遇地位。尽管他当时“面貌加丰”,颇有一些旷达表现,但也难以掩饰深藏内心的悲观、痛苦、幽愤。从《念奴娇#8226;赤壁怀古》可略见一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朗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清代的词论家徐金九谓东坡词“自有横槊气概,固窟英雄本色。”(《词苑丛谈》卷三)体现苏轼的执著与超脱、悲观又豁达,恐怕就要首推这篇《赤壁怀古》了。此时的苏轼身披罪名,被贬黄州,但振兴王朝的执著和祈盼让他抚今思古,一唱三叹。他为什么如此地向往周瑜,就是因为他觉察到了北宋国力的衰弱和西夏政权的严重威协,他时刻关心边庭战事,有着一腔报国热忱。而对边疆危机的加深,他是多么渴望有如三国那样称雄一时的豪杰人物,来扭转这不景气的现状啊!遗憾的是,词人一旦从“神游故国”跌入现实,就不免思绪低落,顿生感慨,而情不自禁地发出了“人生如梦”的喟叹。人生苦短,壮志难酬,何必让种种“闲愁”萦回我心。还是放眼大江,举杯赏月吧!“一樽还酹江月”,玩味着这言近意远的词句,一位胸怀超旷,识度明达,善于自慰自解的词人,仿佛浮现在眼前。   词人情真感人的自我形象,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苏轼词中的这种自我形象,不是零碎的、片断的,而是完整的、连续的。比如《水调歌头#8226;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观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一洗绮罗香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是历来公认的中秋词之绝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正可说明作者“奋励有当世态”的执著追求和不落尘俗的怫郁心理。可是“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以下数句又说明作者在“出世”与“入世”,“退”与“进”,“仕”与“隐”之间的独自徘徊和困惑心态。面对这些困惑,作者几度“有恨”、几度“无眠”,读者无从知道。但苏学士面对“月之圆缺”自能由感情入理智,化悲怨为旷达,吟出了“不应有恨,何时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绝唱。作者心中块垒,释然化解。亲人间的欢聚既然不能强求。当此中秋月圆,则惟有“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足以慰情。这两句给全词增加了积极奋发向上的内在之美。执著的豪情,豁达的胸臆,贬谪的悲观,超脱的愉悦。构成了苏词的主格调。词人的这种人格魅力在《江城子#8226;密州出猎》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出太守,亲射虎,看孙朗。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如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射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上片出猎,下片请战,场面热烈,情豪志壮。大有“横槊赋诗”的气概,一扫词的花间柳下,浅斟低唱的靡靡之状,扩大的词境,使之走向更为广阔的天地。   周国平说过:“在人生中还有比成功和幸福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凌驾于一切成败祸福之上的豁达胸怀。”正是有了那份沧桑和深沉垫底,苏轼的天真、率直、执著才不是轻浮的狂躁,而是一腔浓烈的赤子之情。他在“最低处握住”,他又在“最高处领略过”。前者是执著,后者是超脱,二者化一,方显达观。就像经霜的枫叶最是红艳娇媚一样,曾经沧桑的苏东坡已变得进亦喜、退亦喜,无往而不喜了。   二、刚柔相济,入情入理,写景通灵的一位诗哲   其实,苏轼的魅力并不拘于“横槊气概”,在满腹豪情奔放不羁之中,也有细腻柔婉的一面。曲曲黄钟大吕中抑或也能辩出娓娓韶秀之音。在这方面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