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苏轼慧心和善心人格魅力.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苏轼慧心和善心人格魅力

浅析苏轼慧心和善心人格魅力   摘要:慧心和善心是苏轼的个人品质,这种品质主要体现在他的创作和人生体验之中。善心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吸收上,慧心主要体现在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上。苏轼之所以吸收儒家经世济时的思想和释道两家超然物外、淡泊人生的态度,是根源于他的善心和慧心。正是慧心和善心使苏轼实现了人格的自我完善。   关键词:苏轼 慧心 善心 人格      苏轼是北宋文坛上最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代表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他多才多艺,宋文、宋诗和宋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书法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李泽厚先生在《美的历程》中论及他时说:“苏轼作为诗、文、书、画无所不能,异常聪明敏锐的文艺全才,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文人们最亲切喜爱的对象。”这里的“异常聪明敏锐”和“最亲切喜爱的对象”概括了苏轼人格中最优秀的两个个性特征:聪明和善良,也即本文要说的慧心和善心。   人格是个人的道德品质,是人的气质、能力、性格的总和。人格也称个性,个性指一个人的整个心理面貌,即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一个人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它是个性中比较稳定的成分,主要包括气质、性格和能力。   慧心和善心是苏轼与生俱来的个性品质。慧心原是佛教用语,指悟道的心,就是有厌、无欲、见真,从而获得人生解脱,后泛指智慧。本文专指对人生的体悟与超越精神。善心也是一种心理特征,在心理学上属于品德心理的范畴,品德通常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出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与社会道德有密切联系。本文专指一种仁民爱物的济世精神。从苏轼一生的经历和创作思想的表露中,我们不难看出慧心和善心所起的决定性作用以及慧心和善心随着他一生经历完善和成熟的过程。   一、慧心和善心在苏轼的创作和人生体验中有广泛的体现   善心主要体现在他对儒家入世思想的吸收上。首先,他关心、同情黎民疾苦。在黄州,邻境鄂州贫民生子,“例只养二男一女,过此辄杀之,尤讳养女”。他听到溺婴的惨状,“闻之酸辛,为食不下”,写信给鄂州知府朱寿昌要他设法革除这种恶习。在同样有此风的贵州,他筹款以备资助,并说:“若岁活得百个小儿,亦闲居一乐事也,吾虽贫,亦当出十千。”其次,他痛恨贪官污吏,揭露官场腐败。尽管在政治上受挫,遭致贬谪,仍不改对时弊的“托事以讽”的作风:“我是朱陈旧使君,劝农曾入杏花村。而今风物那堪画,县吏催钱夜打门。”(《陈季常所蓄〈朱陈村嫁娶图〉二首》)而且骂贪官污吏:“出仕乃大谬,刍狗难重陈。”最后,他锐于报国,拙于谋身。他一心一意,想要“致君尧舜”,而且只要任地方官就会为当地人民做许多好事。比如在他的《石炭》诗中就记叙了他为徐州人民解决当时冶铁业和城中居民生活用燃料的事实。但现实却总难尽如人意,繁冗的宦务与频繁的调动使他身不由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人生底事,往来如梭。”后来乌台诗案、黄州及岭南两度流贬都使他的政治理想破碎:“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拙于谋身,遭人陷害,但却从不恨别人,而且“眼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仁者爱人,这正是他的善心所在。   苏轼的慧心主要体现在他对佛道思想的吸收上。“已将世界等微尘,空里浮花梦里身。”(《北寺悟空禅师塔》)“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正月二十日与潘郭二生出郊寻春忽记去年是日同至女王城作诗乃和前韵》)“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念奴娇?赤壁怀古》)“往事今何追,忽若箭已释,感时嗟事变,所得不偿失。”(《次韵子由除日见寄》)这些都是苏轼对人生空幻的感叹,由此引起他对外在事功的追求的厌倦,转而追求人格上的自我完善,即一种理智、稳健、平和、淡泊、自然的境界。于是他超越了功利人生境界,回归审美人生境界。“扁舟草覆,放浪山水间,与渔樵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遮几免矣。”(《答李端叙书》)“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正是佛家中道思想的核心内容――“不落二边”的体现,也正是苏轼追求庄子超然物外、诗化人生的体现。   二、苏轼之所以吸收儒家经世济时的思想和释道两家超然物外、淡泊人生的态度,是根源于他的善心和慧心   袁行霈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苏轼一章中认为:“(苏轼)是以一种全新的人生态度来对待接踵而来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老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心对待一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李泽厚先生则认为苏轼是地主士大夫矛盾心情最早的鲜明人格的化身,把中晚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