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福泉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福泉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

浅析福泉古城文化保护与开发   一、福泉古城文化的主要内涵   福泉,从远古时期的苴兰古国一路走来,沧桑岁月已经两千多年历史。历史就是时间和文化的结晶。在福泉古城这块土地上,积淀了瑰丽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这种璀璨的历史文化,是以本土的土著濮人、苴人、苗人及汉人等共同创造的原始文化为主,融进了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等多元文化,共生共荣,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福泉古城文化。因此,福泉古城文化的主要内涵有五大支柱:一是古城墙,二是古街道,三是古庙宇,四是古桥梁,五是地灵人杰名人辈出。   (一)古城墙   福泉古城,原为平越卫城,据清《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平越卫城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时平越卫指挥李福,为军事防御固守疆域的需要,在颍川侯征南将军傅友德支持下,申报朝廷获准修筑卫城。并将修城任务分到平越卫属的五所和屯田军民,督军民万人垒土而成。初为土城,土城被雨水浸湿,容易坍塌,防御功能不强。因而,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改?L以石,始为石城。城门为石料拱砌,相传为麻哈岩下宋石匠承首修建,工精艺湛,历经六百多年的风雨剥蚀,仍坚固完好。   《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平越卫城,周长一千五百丈,高二丈二尺,广一丈五尺,门四,月城三,城楼四,警铺四十五。”城墙上砌设有护墙垛口,可以骑马射箭,雄伟坚固。所谓“四门”,即开有东、南、西、北四道石拱城门。据实地考查,南、北门洞皆长17.3米,宽4.8米,高6.3米;东门和西门洞各长20米,宽4.2米,高6米。所谓“月城三”,即在东、南、北三道城门外构筑了月城,又称腰城,设护城壕,壕中蓄水,架有吊桥,常年军士把守,功能类似护城河。所谓“城楼四”,即在四个城门洞顶上建有城楼,东门原称“宣和楼”,后改“藜峨楼”;南门原称“通化楼”,后改“威武楼”;西门称“泰宁楼”;北门称“福泉楼”。城楼二层,飞檐翘角,崇闳雄丽。至此,城垣臻于完善,这是明代第一次兴修的平越卫城。   明正德十一年(公元1516年),平越卫属清平(今炉山镇)苗民首领阿旁、阿革、阿阶聚众起义,据香炉山称王。义军围攻平越卫城,将犀江水隔断,拆毁堰坝,无水淌入城内水井,城中缺水,人畜渴死众多。万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贵州巡抚郭子章巡视平越,见城中缺水,不便军民汲饮,遂发官银六百两,命平越知府杨可陶、平越卫指挥奚国柱扩修水城。在原水城外又扩修外城五十五丈,将一段犀江河流围经城内.即便再受敌军围困,城内也不会再乏水了。并修左右汲水石梯五十二丈,砌筑敌台三座御守:在河道上建上下两座石拱桥,桥上有墙体护城,桥下安置可升降的铁闸门四道。扩修后的水城,由内城、水城、外城三道城墙构成,形成了“里三层、外三层、城墙围水小西门”的奇特构建。这不但解决了城内饮水困难,而且进可攻,退可守,这在古代战争中具有极高的军事价值。这种独具匠心的布局,被誉为“贵州八达岭”,在高原城池中独树一帜,这是明代第三次修建的平越古城。   至此,平越古城,雉堞规整,敌楼完备,城门坚实,壕堑深邃,山水一体,雄居黔中,锁钥京滇。所以,乾隆《贵州通志》称:“论贵东城廓固,不能不以平越为冠也。”   (二)古街道   福泉古城内的老城区,在元代是平月长官司治所,已开辟了一些简单街道和集市。到明初,这里成为平越卫治所,在修筑平越卫城墙时,新辟了通达东、南、西、北四大城门的主要干道,初为泥石路面,永乐年间(公元1403-1424年)将通过四大城门的主干道铺设为石板路面。城内石板街道交叉处形成了大十字和小十字,这是城内的繁华路段。在南北主干道两侧,有若干大小不等的街巷相连,分别通往东街、皮家湾、福泉山、文庙、猪场街、武庙、大西门、小西门、校场坝、王家营、东岳庙、月山寺、书院、试院、仓坡二郎庙等地。城内的主干道出南门设平越驿站,与京滇驿道衔接和湖广、云南、四川等省连通。   清代,平越城内街道继续维护使用明代形成的街道。成丰年间,农民起义军占领州城长达八年之久,原来的石板路大多被拆毁,校场坝、仓坡及一些小街道被荒废甚而沦为耕地,城内一派荒凉。光绪六年(公元1881年)城内恢复用青石板铺设大十字和小十字路段。南北主干道路面宽处约8米,狭窄处仅约5米,其余各条街道依地势高低砌石坎路面。到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时,平越州城内的主要街道是南门至北门的“北南街”,其次是从北门财神庙至仓坡二郎庙的“东街”两条大道。此外,城内还有从东门经大夫第、汉相祠至坳颈上:从试院经城隍庙至大西门;从福泉山经花牌坊至东街;从财神庙到小西门:从龙王庙至甘氏祠:从杨氏祠经黑神庙至护国寺;小西街、皮家湾、安家港等十余条街巷。   (三)古庙宇   福泉古城六百多年来是卫、府、州、县所在地,宗教文化十分发达,作为宗教文化载体的寺观祠宇也十分壮观。经查阅《贵州通志》《平越直隶州志》和调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