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作用.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析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作用

浅析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作用   【摘 要】竹笛是中国最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从古至今,竹笛以它特有的音乐文化特征,在我国民族器乐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我国的戏曲音乐中也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具有鲜明的民族地域特色,多年来,广泛运用于中国戏曲表演的伴奏中。   【关键词】竹笛;戏曲表演;作用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酥韭耄?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69-02   中国竹笛音色优美、音域宽广、特色鲜明,广泛流传于我国各民族地区。它是我国极富民族色彩、表现力尤为丰富的吹奏乐器。从宋代到明清以来,笛子已成为多种戏曲音乐的伴奏乐器。近年来现代西洋乐器不断地融入我国戏曲乐队之中,但是竹笛在中国戏曲音乐中的作用与效果日益明显,风格与特色不可替代,是中国戏曲音乐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乐器。   一、竹笛在中国戏曲中的使用及其流派   竹笛艺术是中国民族音乐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数千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欢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战国初期(公元前433年)的两支横笛,浙江河姆渡出土的七千年前的骨笛,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公元前168年)的出土文物中,发现横吹笛两支,这些文物的出土和考证都有力地证明竹笛历史的悠久。在春秋战国时期,竹笛就应用于乐舞中,在汉代用于鼓吹乐。据《乐书》记载,竹笛贴膜始于唐代,笛膜的使用使竹笛音色更加优美。唐朝歌舞盛行,竹笛也极盛一时,宋代到明清时期,笛子已经成为了江南丝竹、十番锣鼓,苏南吹打等许多乐种中的主奏乐器,并在许多戏曲、说唱伴奏与民间器乐合奏中广泛使用。   竹笛伴随着中华文明史同步发展。在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的努力下,竹笛在中国的音乐舞台上充分展示了它的艺术魅力。与所有民族乐器一样,由于受各地区民间歌曲、民间戏曲、说唱音乐、歌舞音乐等各种民族音乐的影响,20世纪中叶以来竹笛形成了“南派”和“北派”两大派别。“南派”以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北派”以冯子存、刘管乐为代表。他们在各自不同的艺术实践中形成了迥然不同的艺术风格。“北派”的梆笛(主要以伴奏梆子戏得名)音色明亮、高亢,演奏时手指和舌头技艺花哨,具有活泼轻快、刚健豪放的特点,风趣、活泼,即民间所说“挑尖音耍花字”。“北派”的演奏风格粗犷豪迈,多用吐音、滑音、剁音、花舌等技巧,具有鲜明的北方音乐特征。南派的曲笛(以伴奏昆曲得名)音色柔美、淳厚丰满,演奏注重气息的控制和音色力度的变化等,善于表现古朴、含蓄、柔润、婉约的风格,极具南方特色。常用颤、叠、赠、打等技巧。“南派”与“北派”经过长时间的发展成为中国竹笛艺术的主要派别。   二、竹笛在中国戏曲表演中的重要作用   (一)烘托气氛,陈述旋律。由于竹笛音色高亢、明亮、淳厚、秀丽等特点,在中国戏曲中常常用于音乐引子,陈述主旋律,烘托背景。   例如,黄梅戏《女驸马》中,“谁料皇榜中状元”前奏的音乐是以笛子、高胡、琵琶为主要伴奏乐器。一开始在领奏引子时,竹笛的音色飘于乐队音响之上,在引出黄梅戏音调的同时,我们可以感受到一种强烈的喜庆气氛,很容易将人们带入舞台表演情境中。   笛子演奏家简广义在1974年以晋北的“二人台”戏曲音乐为素材创作的《山村迎亲人》,乐曲开始用欢快的节奏加上吐音,富有歌唱性的旋律线表现出公社社员欢迎人民子弟兵,子弟兵热爱人民的热烈欢快、喜气洋洋的生动场面。   竹笛在剧中也用于衬托剧中的人物情感。如越剧《红楼梦》剧中“金玉良缘”那场戏,运用梆笛轻灵跳跃的吐音、热烈爆发的颤音、流畅如水的历音等技巧,使音乐更具生动性。加入笛子技巧后的音乐,把剧中主人翁贾宝玉娶亲时的场景和其成亲时那种无比喜悦的心情,烘托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有身临其境之感。   (二)托保唱腔,平衡曲调。中国有300多种戏种,唱腔是其区别于其它剧种的主要特征。任何形式的伴奏是戏曲唱腔的最有力的发挥和支撑,对唱腔起着烘托和美化等作用。竹笛也不例外,它始终是为唱腔服务。因此托保唱腔,平衡曲调也是竹笛伴奏的主要任务。   在现代戏《红灯记》刑场斗争中,李玉和唱腔【淮调】:“党教儿做一个钢强铁汉,不屈不挠斗敌顽,儿受刑不怕浑身筋骨断,儿坐牢不怕把牢底来坐穿,为革命粉身碎骨也心甘。”配合这段唱腔,选用饱满的中音竹笛演奏,激越清亮,慷慨激昂,将李玉和这个忠诚党的解放事业,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   淮剧《柳燕娘?眺望对岸思江郎》一段拉调,用曲笛演奏,委婉深切地表达了主人翁心绪万千,对江郎的思念和愁绪。   黄梅戏唱腔总体属于下行音阶式,但有时以大二度、小三度级进往上或往下挑一下,注意“腔尾切分”。黄梅戏唱腔是以“宫”、“徽”两调式转换(男宫女徽),形成纯五度相差演唱。其中“花(女)腔”中一般采用传统的“去上换乙”、“掐工添凡”、“暂转调”、“调式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