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汝窑演变与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汝窑演变与发展

浅论汝窑演变与发展   汝瓷因产于汝州而得名。   有的同志说:汝瓷产自宝丰,书上都说了。宋代汝官瓷窑址就在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这个说法也对,但是宝丰县大营镇清凉寺村是现在的叫法,宋代可不是这么叫的。   现在的宝丰在五代时叫龙兴县,隶属于汝州,宋朝沿用了县名和行政区划。宋熙宁五年(1072年),曾废龙兴县设龙兴镇,到元?v元年(1086年)复置龙兴县,仍隶属于汝州。   我国宋代的瓷窑,大多以州命名,如:定窑在原定州,叫定窑,越窑、耀州窑、吉州窑、建窑、磁州窑等等,均是以地名命。汝窑也是这样,因产于汝州境内,故名汝窑。   汝州之名,最早出现于隋朝大业二年(公元606年),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改汝州为伊州。唐朝贞观八年(公元624年),复改伊州为汝州,自此汝州之名沿用下来。   北宋初年,汝州隶属于河南道;太宗至道三年,将全国划分为15路,汝州隶属于京西路。后来行政区划再次调整,京西分成两路,汝州隶属于京西北路,共辖梁(今汝州、宝丰)、襄、叶、郏、鲁山5县,直至北宋灭亡。   一、汝窑的演变   汝窑的创烧,目前没有找到相关的历史记载。   陈万里在《汝窑的我见》一文中,根据北宋人徐兢《宣和奉使高丽图经》的成书时间和书中有“汝州新窑器”一语,推断汝州烧制宫廷用瓷的时间是在哲宗元?v元年(1086年)至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的20年之间。李辉柄的《宋代官窑瓷器》一书在否定了北宋汴京官窑之后,提出汝窑就是北宋官窑,烧瓷历史大约始于政和元年至北宋灭亡,其间仅有14年的时间。   清凉寺汝瓷窑址自1987年开始,至今进行了12次发掘,为我们推断汝窑的发展历程提供了可靠依据。由于仅在窑址北宋晚期地层内出土天青釉汝窑瓷器,据此我们推定汝窑的成熟期,即为宫廷烧造瓷器的年代约属哲宗、徽宗时期,大约40年时间。   我们可以从民用瓷烧造区和汝窑瓷器烧造区两个方面来论述汝窑瓷器的烧制年代。清凉寺村南的民用瓷烧造区,文化堆积厚,延续时间长,文化层可分为四至六层,一般厚1.50米~2.20米。根据各层内出土的铜钱和器物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北宋早、中、晚期和金、元五个发展阶段。其中,北宋早期是该窑址的初创时期,以烧制白瓷为主,兼烧少量青瓷和黑瓷。青瓷施釉很薄,釉色尚不稳定,呈现淡青色,器物以素面为主,仅见少量印花菊纹等装饰。北宋中期为该窑址的发展时期,仍以白瓷为主,但青瓷数量明显增多。北宋晚期,该窑址达到鼎盛时期,青瓷不仅在数量上超过了白瓷,而且器类多样,花纹繁缛。釉色上以豆青和豆绿釉为主,还出现了少量天青釉瓷器。金元时期该窑址逐渐走向衰落,青瓷釉色变深,釉面缺乏光泽,釉层内杂有褐色小斑点,器形增大,壁面加厚,器体显得粗笨。   2000年在汝窑瓷器烧造区的发掘,根据地层和遗址的相互叠压关系划分为两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即烧制满釉裹足支烧的天青釉瓷器,又烧制豆青和豆绿釉刻、印花瓷器,有少量豆青、豆绿釉瓷器也为满釉支烧,但支烧痕较大。出土的匣钵多呈褐红色,外壁不涂抹耐火泥,皆用支烧垫饼,支钉粗壮,支钉与饼粘接不牢。应属于汝窑器的初期阶段。在该阶段地层和遗迹内各出土“元丰通宝”铜钱1枚,表明汝窑瓷器的创烧不早于宋神宗元丰年间。第二阶段以天青釉瓷器为主,传世的汝窑器形制在这一阶段应有尽有,并出现了一些新的器类,烧制工艺趋于成熟,绝大多数匣钵外壁涂抹一层耐火泥,支烧垫饼的支钉小而尖,新出现了支烧垫圈。从出土的一些模具标本看,该阶段的少数器物采用模制,器物造型工整,器壁厚薄均匀,充分显示出当时窑工制作的精细程度。在属于该阶段的2号作坊遗迹内曾清理出1枚“元佑通宝”铜钱,并在同期地层出土有宋哲宗时期的“元符通宝”和宋徽宗时期的“政和通宝”等铜钱,说明汝窑瓷器的成熟阶段为宋哲宗和宋徽宗时期。   二、汝窑的发展   (一) 初创阶段   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宋真宗乾兴元年(1022年),约62年。赵宋王朝的建立结束了晚唐和五代十国割据的混乱局面,政治上得到了统一,经济上得到了恢复,特别是宋太祖及宋太宗在位期间提倡和招引农户耕垦,推广各种谷物品种,减轻赋税,广大人民能够安居乐业,生产积极性大大提高,生活得到了改善,需求发生了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业,特别是制瓷业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陶瓷史上的“五大名窑”和“八大窑系”都是在宋代形成的。在这样一个良好的社会背景下,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瓷产业也就应运而生了。不过在初创阶段,烧制方法比较简单,其产品造型单一,多是碗、盘、兼有瓶、壶、洗之类;青釉很薄,釉色尚不稳定,部分好的釉色比较莹润;器物以素面为主,不太重视装饰,个别碗、盘内壁用几道凸线划分成几个等份,还有个别印花菊纹,打破器表素净单一的格局。这些都是创烧阶段青釉汝瓷的基本特征,能够在现今出土的瓷器、瓷片上得到印证。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