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变迁.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变迁

浅谈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变迁   【摘要】作为美国文化中一个重要的“他者”镜像,中国人的形象频繁地出现在美国电影当中,从文化层面折射出当时中美社会关系状况,充分体现了视觉传播的本身特点与其社会影响。本文分析中国形象在美国电影中的变迁,了解美国乃至西方世界对中国国家形象的看法和刻板印象,探究这种看法背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中国形象变迁美国电影视觉符号   一、各个时期美国电影中的中国形象变迁   1、十九世纪末期:电影滥觞期的神秘中国   1895年12月28日是世界电影的诞辰日。1896年,中国人的形象就开始出现于美国的荧幕上。   处于萌芽期的电影,其最大的社会功能是延伸人们的视线,承担着猎奇世界的使命。那时清末的中国对于欧美观众是一个遥远奇诡的巨大东方国度,自然成为电影制作者的关注点。1896年美国谬托斯柯甫公司发行了两部记录晚清重臣李鸿章访问纽约的短片,《李鸿章在格伦特墓前》和《李鸿章乘车经过第四号街和百老汇》,迄今所知,这是关于中国最早的纪录电影,在美国曾有过公开放映。如果我们站在今天来看这两部“电影”,只能将其称为新闻短片。   清末中国闭关锁国政策仍然在延续,对于美国观众来说,中国仍然是一个猎奇对象。鸦片战争之后,野蛮、吸食鸦片、众多的人口都成为早期电影带给观众的印象。   2、二十世纪初―二战前夕:黄祸论中的东亚病夫   这个时期的美国电影已经初步成长为一门叙事艺术,中国的形象也由无指向性的记叙逐渐转变成具有文学想象性的文化符号。   傅满洲是19世纪末开始的黄祸恐慌中最著名的中国人形象,也是黄祸恐慌的拟人化形象。他号称是“史上最邪恶的亚洲人”,高瘦邪恶,穿着清朝官员的服饰。他是一个聪明绝顶的天才,却心狠手辣,被称为是“中国人奸诈取巧的绝佳象征”。傅满洲被塑造成了一个典型的“东方歹徒”。   同期,美国电影市场上还出现了一位正面人物陈查理。陈查理是一位华人侦探,身着西服,体态肥胖,温柔机智,但缺乏男子汉气概,是“去性别化”、被“阉割”的华人男子。陈查理的作者并未去过中国,因而他创造的陈查理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代表当时白人社会所首肯的“模范少数族裔”――温和而恭敬,不向白人展现自己的不快。   傅满洲和陈查理作为美国电影中经典的中国形象,其影响力一直持续到今天,现在我们仍然能在很多华人形象中找到他们的影子。   3、二战时期:饥寒交迫的病夫盟友   由于二战时期缔结的盟友关系,美国对于中国的了解程度渐渐加深。这一时期中国男性和女性的形象开始出现分化。中国的男性展现出落后野蛮的一面,而女性开始展现出含蓄婉约的东方之美。   这一阶段描写中国的代表作是由女作家赛珍珠的作品《大地》改编的同名电影。影片主人公本来是贫困的农民,后来丈夫王朗得到了一笔财富,整天花天酒地,妻子阿兰只有发挥贤妻的耐性期待丈夫浪子回头。《大地》中被刻意渲染的贫困和萧条体现了众多美国观众的宗教救世信仰,即已经进入美国人应该用自己的宗教信仰去救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   《大地》突破性地塑造出一个勤劳勇敢的中国农妇,开辟了一种饱含东方主义色彩的中国女性形象:温柔沉静,忍耐牺牲,亟待西方男性来拯救。如《苏丝黄的世界》就是典型的西方白马王子征服东方贤淑美女的好莱坞式爱情戏。   同期,美国银幕上还出现了很多坚忍不拔的中国军民形象。这些形象虽然展现出一个朴实的田野中国,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又成为美国观众对中国新的刻板印象:农村和土地。这也解释了《红高粱》、《黄土地》等电影在美国取得良好票房的原因。   4、冷战时期:冷战思维下的敌对中国   二战胜利后,正与苏联冷战的美国对中国的良好印象也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是教条、狂热、热衷霸权的形象,对于中国人的人格描写大多掺杂着浓厚的政治色彩和鲜明的政治指向。   著名的《007》系列电影的开山之作《诺博士》就是在这一时期拍摄完成的。片中最大的反派诺博士被设定为中国人,穿一身立领中山装,并预谋发动核战争。这一时期也是中国黑帮电影形象较为密集的时期,傅满洲式的邪恶人物重回银幕。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二十世纪末期,期间美国人仍在以冷战思维判断中国人的形象。   虽然闻名西方世界的李小龙电影也在这一时期上映,但李小龙所塑造的功夫形象并没能扭转美国电影中的中国人形象。原因有二:一是美国方面仍然把中国大陆和香港割裂开来;二是李小龙所塑造的功夫英雄形象稍显单薄,电影以武打为主,剧情与思想层面的信息略少。再加上当时美国主流电视电影业对中国人的打压和限制,李小龙的单打独斗很难施展拳脚。   5、二十一世纪以来:多元化和友好的中国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中国的国际形象逐渐发生着改变,这种改变也实时地体现在好莱坞电影之中。这一时期按照时间顺序,体现中国元素最明显的分别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