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明道器亦道,道亦器认识.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对明道器亦道,道亦器认识

浅谈对明道器亦道,道亦器认识   摘要:在对道器关系的阐述中,明道不同于宋儒先前的表述,而有了向内的转向。这种向内的理会又要与佛家的性命精微之说有所区分,即融超越于现世,不废儒家惯有的现实关怀和修齐治平的社会担当,从而在这种内外兼顾的理会中达到理想与现实的某种平衡。   关键词:天理;道;器;性;气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17―0104―02      程颢字伯淳,后人尊称明道先生。生于北宋仁宗明道元年(1032年),逝于北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   明道所处的社会背景是在熙宁变法的变革之中,而学术背景却是在儒释道三家相互浸溽渗透的形势下。故明道的思想不可避免的既要力斥当时的逐利之风,“就使侥幸小成,而兴利之臣日进,尚德之风浸衰,尤非朝廷之福。”关注个人所以进德的内在,如钱穆在《中国思想史》中所述:“论到宋儒的入微处,该从明道开始。上述三家(指张载,邵雍,周敦颐),都不免从外面讲,明道始直指内心。”[3]而这种向内的理会又要与佛家的性命精微之说有所区分,即融超越于现世,不废儒家惯有的现实关怀和修齐治平的社会担当,从而在这种内外兼顾的理会中达到理想与现实的某种平衡。   一个人的性格与其思想的密切关系是不言而喻的,特别是思想的个性更是其性格的烙印使然,与其弟伊川严毅峻峭的性格不同,明道处事圆融,言语活泛,这在门人中是深有感触的:   “明道先生每与门人讲论,有不合者,则曰‘更有商量’,伊川则直曰‘不然’。”[2](《外书》卷十一)    “朱公?爬醇?明道于汝,归谓人曰:‘光庭在春风中坐了一个月。’” [2](《外书》卷十二 )   他禀性洒落,遇事优游从容,而与此相应地则反映在他对道器关系处理,由此我们能了解其思想中最具明道特色的部分。   一、器亦道,道亦器    “‘忠信所以进德’。‘终日乾乾’,君子当终日对越在天也。盖‘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其体,则谓之易;其理,则谓之道;其用,则谓之神;其命于人,则谓之性……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器亦道,道亦器。但得道在,不系今与后,己与人。” [2](《遗书》卷一,《二程集》,二先生语。《明道学案》列有此条)   “《系辞》曰:‘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又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亦形而下者也。而曰道者,惟此语截得上下最分明。元来只此是道,要在人默而识之也。” [2](《遗书》卷十一,明道语)   宇宙万物都处在永不止息的生化过程中。然而一切生化过程都是由阴阳二气的交合变化引发的,因而都是有规律可寻的,即是“一阴一阳之谓道。”这里“道”即构成为这种变化的规则。这个作为一阴一阳变化规则的“道”,是自行发动,自然生化万物的,自然生化万物的,即该“道”“鼓万物而不与圣人同忧” 不具有目的性。故阴阳及其“道”的存在和变化都是不露形迹的,都是所以迹而本身却是超越形迹的形而上者,即所谓:“形而上为道,形而下为器。须着如此说。”   语气的回环表明了形上形下之间的微妙关系。而在对这种关系两难的处理中,也是明道学说最具特色的地方。对于明道来说,道不是阴阳,或者说不能以阴阳为道或不能以器为道,因此要作形上形下之分;而同时,道又不能离开阴阳,我们必须就着“一阴一阳”的生生变易中去体会道,离开了阴阳,也就无所谓道的存在,此所谓“乾坤毁,则无以见易”之意。这在明道的语录中还很多:    “洒扫应对,便是形而上者,理无大小故也。故君子只在慎独。” [2](《遗书》卷十三, 明道语)   “自洒扫应对上,便可到圣人事。” [2] (《遗书》卷五,明道语)   “有人问明道先生:如何是道?明道先生曰:‘于君臣父子兄弟朋友夫妇上求’。” [2](《外书》卷十二,明道语)   二、性即气,气即性   “‘生之谓性’。性即气,气即性,生之谓也。人生气禀,理有善恶。然不是性中元有此两物相对而生也。有自幼而善,有自幼而恶,是气禀有然也。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也。盖‘生之谓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时,便已不是性也。凡人说性,只是说‘继之者善也’,孟子言人性善是也。   夫所谓‘继之者善也’者,犹水流而就下也。皆水也,有流而至海,终无所污。此何烦人力之有也?有流而未远,固已渐浊。有出而甚远,方有所浊。有浊之多者,有浊之少者。清浊虽不同,然不可浊者不为水也。如此,则人不可以不加澄治之功。故用力敏勇,则疾清。用力缓怠,则迟清。及其清也,则却是元初水也。亦不是将清来换却浊,亦不是取出浊来置在一隅也。水之清,则性善之谓也。故不是善与恶在性中为两物相对,各自出来” [2] (《遗书》卷一,二先生语。《明道学案》列有此条)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