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ISO9001在中小企业中应用误区.docVIP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浅谈ISO9001在中小企业中应用误区

浅谈ISO9001在中小企业中应用误区   摘要:在日益严酷的市场竞争中,中小企业要持续稳定地发展,必须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如ISO9001:2000标准等。但在应用时,不能照抄照搬,应该改变观念,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才能达到物尽其用的效果。   关键词:质量管理;质量管理体系;应用;观念;误区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质量管理及质量保证技术委员会(ISO/TC176)自1987年发布ISO9000系列标准以来,已迅速被世界各国接受, 目前,全世界已有15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积极推行ISO9000国际标准,近10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质量认证认可活动,50多万家企业拿到了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   随着我国加入WTO,改革开放的深入,质量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战略地位,以及在市场竞争中的重要作用越来越突出。贯彻ISO9000族标准是提高管理水平和质量保证能力,促进组织发展和尽快实现“两个根本性转变”的需要措施。实践证明,凡是实施了ISO9000国际标准的组织,其管理水平、员工素质和经济效益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经营状况发生了明显好转,逐步走上了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同时,还提高了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有利于冲破国际贸易中的技术壁垒,占领更加广阔的市场。   我国从1993年6月开始对企业进行质量体系认证。目前,我国质量体系认证事业已取得了迅猛发展。迄今为止,经中国质量认证机构国家认可委员会和中国国家进出口企业认证机构认可委员会认可,已向全国近50家质量体系认证机构颁发了国家认可证书;到1999到底全国已累计向二万多家企业颁发了带有国家认可标志的认证证书。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在国内某些行业没有通过ISO9000认证的企业,甚至连参加招标的资格都没有,而且这种趋势正在向更多的行业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强烈地意识到: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对稳定和提高产品及服务质量、改善内部管理、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在与国际接轨的今天,在国际贸易中,外商首先关心的就是中方企业是否通过ISO9000认证。可以说获得了国际认可的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证书,就取得了国际承认。   但是,在我国已经获得认证的企业中,尚大多局限于少数知名的大公司、大集团,而大部分中小型优秀企业,由于管理意识或专业知识的欠缺,还未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以至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被动的劣势。   幸喜,目前在我国中小企业中,ISO9001质量体系的作用逐步得到了认可,投资者也愿意拿出一定的精力和时间来推行ISO9001标准。但在现实中,对于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企业)而言,由于种种原因,ISO9001的应用正在脱离(或基本脱离)其本身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最高管理者认识偏差   很多中小企业由于掘第一桶金很艰难,因此,一定要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在申请ISO9001质量认证这个问题上,也就以为“我花钱就是买证书”,而不清楚,你花钱买的不是证书,也不可能买到证书,你花钱买到的是一种理念的引入,一种意识的提高,获证后最大、最直接的收获就体现在市场营销方面,毕竟,证书可以给顾客带来一定的信心,给企业带来持续稳定的效益,这其实也是大多数企业申请认证的主要原因。获证后,企业可以给客户带来持续的满意程度,同时,企业的内部流程更加合理,这无疑又可以降低成本。   2、管理者代表有名无实   管理者代表,顾名思义,就是代表最高管理者按照ISO9001:2000标准组织建立、实施并保持质量管理体系的人。但,遗憾的是,许多企业虽有“管代”,但这些“管代”却难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实际从事ISO相关工作,而通常把该工作又交给其他的执行者,但这些执行者却未能予明确职责、权限等,容易造成把ISO当作一项临时的任务来加以完成;久而久之,ISO9001会逐步演变成了一种被动的、主要是为了顺利通过“审核”而采取的动作,使ISO对企业的好处(或优点)无法体现。   3、内审员名不符实   实施ISO9001:2000标准,要求在产品形成的所有过程(包括产品的售前咨询、签订合同、产品的生产、检验、销售、售后服务等)的相关人员都应参与其中,即,是一个“全员参与”的过程。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中小企业由于人力资源的配置比较紧凑,与产品形成直接相关的人员往往将全副精力投入生产中,以期实现效益的最大化,难有时间从事与质量的工作,因此,内审工作常常交给那些与具体的生产联系不太紧密的部门,如办公室、总经办等,而办公室、总经办的人员对产品的形成过程、技术指标又不清楚,这就造成内审往往流于形式,对产品质量的提高起不到促进作用。笔者在咨询的过程中发现,某些机加企业、建筑企业,内审组长和内审员往往由办公室文员或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