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全唐诗异文语料语言学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全唐诗异文语料语言学价值

浅谈全唐诗异文语料语言学价值   摘 要:本文主要从词义训诂、语法研究、音韵学、文字学四个方面,通过举例具体阐述了《全唐诗》异文的语料价值。   关键词:《全唐诗》 异文 语料价值   一、《全唐诗》异文语料概述   《全唐诗》是一本清康熙年间编撰的唐人诗歌总集,卷帙浩繁,总九百卷,共收诗四万八千九百余首,作者两千二百余人。①由于编撰所依据的底本和参校本的不同,难免在同一诗人的同一诗作上会产生一些字、词、句差异,这些差异,《全唐诗》编撰人全以“一作”的形式在字词下方标注出,这就是所谓的《全唐诗》异文。据统计,《全唐诗》异文材料达七万二千条之多,②平均两首诗中就有三条异文。   从异文产生的外部原因来说,这是反映了唐人的诗歌在产生、传抄、整理、翻刻等等过程中产生讹误的过程。但如果从语言学内部原因来看,异文的产生实际上恰好反映了汉语语文学科内部的种种共时的和历时的特征,它本身即是一种语言材料,蕴涵了丰富的音韵、语法、训诂、文字各方面知识。另外,唐代上承六朝下启宋元,处于中古与近代汉语的交接点,全唐诗异文能为研究汉语史、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提供依据以及参证材料,具有极高的语料价值。   下面我们具体从四个方面来看《全唐诗》异文的语言学研究价值。   二、异文与词义训诂学   具体考察异文内部各项之间的对应关系,我们会发现,大部分唐诗产生异文的语言学原因是由于组成异文关系的各项在词汇意义上有某种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同义近义、反义以及随文同义。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让异文在训诂上起到极大的作用,使其成为解释词义的参证材料。   首先,在一组异文中,我们可以利用一方的已知意义去推求另一方的未知意义。   最为经典的例子当属郭在贻先生在《杜诗异文释例》中提到的“委”与“知”、“时”与“特”,郭先生分别从“知”知“委”义,从“特”知“时”义。从而得知“委”与“时”在中古时期的新义。③   除此之外,另有杜甫《忆昔行》:“更讨衡阳董炼师,南浮早鼓潇湘柁。”“讨”字的常用义为“征讨”或“讨论”,但在这里都与诗意不合。《全唐诗》在“讨”字下注“一作觅”。在细加考察我们就会发现,“讨”的一个比较生僻的意义就是“寻觅”。综观《全唐诗》,我们能发现不少“讨”犹“觅”的例子。如张九龄《与生公寻幽居处》:“同方久厌俗,相与事遐讨。”“遐讨”指寻觅远离俗世之地;再如李白《江上望皖公山》:“但爱兹岭高,何由讨灵异。”“讨灵异”即为寻觅灵异之地(以上两例子俱无异文)。由此可见在唐朝时期“讨”有“寻觅”的意义。   由上可见,我们可以由已知的、比较简单的字义猜测、推知未知字的意义,最后再加以求证。同样,反过来也能拿这些异文作为参证材料,比如,证明在唐代“讨”确实有“觅”的词义。   其次,原文词是多义词,我们可以根据下方异文的意义来推知原文词所用的是哪一个义项。   比如,陈子昂《晏胡楚真禁所》:“寄谢韩安国,何惊狱吏尊。”《全唐诗》:“谢,一作语。”“谢”字的常用义有“辞却”、“酬谢”等,“寄谢”一词似乎也可以作“答谢”讲,如《汉语大词典》所引用的《警世通言?崔衙内白鹞招妖》:“……只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以此寄谢圣恩,愿勿忘七夕夜半之约。”但是这里的“一作语”就提醒了我们“谢”字的另一个生僻义,即“告知”。实际上,在《全唐诗》中大约四十余例“寄谢”,都是“告知、寄语”的意义,我们由此可以推知在唐时期这是一个常用义。如崔融《拟古》中的“寄谢闺中人,努力加餐食”等等。   再次,我们可以利用异文来辨析中古汉语近义词。   汉语有许多在今天看起来为同义的词在古代在词性上或词义上都有明确的区别。辨析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也可以从异文入手。如王建《送吴郎中赴忠州》:“家每因穷散,官多为直移。”《全唐诗》:“穷,一作贫。”我们知道,在上古汉语中“贫”和“穷”是有明确区别的。“贫”和“富”相对,义为“缺乏财物”;而“穷”和“达”相对,义为“尽,不得志,不如意”。那么在唐代在“贫穷”这个义项上,“穷”是否已经挤走了“贫”呢?综观《全唐诗》,我们可以看到,几乎所有与“富”相对的都是“贫”,“穷”都与“达”相对。说明“贫”、“穷”二词在意义上还是泾渭分明的。如崔颢《横吹曲辞?长安道》:“莫言贫贱即可欺,人生富贵自有时。”孟郊《往河阳宿峡陵寄李侍御》:“人生穷?感知己,明日投君申片言。”   三、异文与语法研究   唐诗异文在中古语法研究上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虚词研究上的应用。虚词是汉语表达语法意义的重要手段,古代汉语虚词数量繁多,主要由实词语法化而来。有些词在上古时并不是虚词,但在唐代已经广泛作为虚词使用。我们依然可以运用异文与原文语法作用一致来确定比较生僻的虚词的词性和意义(副词)。下面举介词、连词以及副词的例子来具体说明。   崔曙《登水门楼见亡友张贞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