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庸是一种境界从中庸思想看中国士大夫人格艺术.docVIP

浅论中庸是一种境界从中庸思想看中国士大夫人格艺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论中庸是一种境界从中庸思想看中国士大夫人格艺术

浅论中庸是一种境界从中庸思想看中国士大夫人格艺术   “中庸”的概念始见于《论语》,孔子说:“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论语?雍也》)。意思是说,“中庸”是一种至高的美德。孔子的孙子子思在《中庸》一书中解释“中庸”的意思,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北宋的程颢、程颐解释说:“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二程全书》)朱熹也说:“中者,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之名,庸,平常也。”这些理解都是一致的,孔子的“中庸”思想是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要求适中,适度,恰如其分,恰到好处。孔子在2000多年前提出的这一哲学思想,带给后世人无限的认识和启发,使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尤其是士大夫和知识分子获益匪浅。   很多人把孔子的中庸思想视为一种折中主义或调和主义,这实在是一种曲解。折中主义没有原则,不讲是非。中庸思想则不然,既讲原则,也分是非。孔子态度分明地反对“过”与“不及”两种极端的作法,本身就是既讲原则又讲是非的明证。调和主义不承认矛盾,而“中庸”只是要求找到平衡矛盾的最佳方式和途径,而不是抹杀矛盾的存在。“中庸”之道深受先秦“中”、“和”思想的影响,既是一种思想方法论原则,又是一种充分体现着辩证思想的和谐观,在运用于人际关系,人与人的信息与情感交流的过程中,它已升华为一种境界,体现于我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      一、文质彬彬      “文质彬彬”,这是孔子提出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美学观点。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所谓“质”,指的是一个人内在品质的淳朴;所谓“文”,指的是一个人外在修饰的优雅。单纯偏向前者,会流于朴野,不够文雅;过分强调后者,则雕凿过甚,有伤自然。只有当两者完美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孔子提出“文质彬彬”这一富于辩证思维的美学命题,是与他的中庸之道的辩证思想密切相关的。孔子认为,“中庸”是人生道德的极致境界和最高标准。这种境界虽然高深至极,却并非神秘莫测,而是体现于具体实在的人生实践之中。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在行为方面,过分和不足都偏离了理想的“中庸”之道,都是不足取的。只有不偏不倚,公平允当的“中庸”,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境界和目标。既然如此,那么当“中庸”之道具体表现在对个体人格的要求时,也就必然要求摆脱“文胜质则野”或“质胜文则史”的偏颇,而达到“文质彬彬”的中和之美的理想。这种理想的人格美也始终贯穿在中国士大夫的人格追求之中。诸葛亮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王昌龄说: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张孝祥说: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      二、难得糊涂      “难得糊涂”是清人郑燮有感于堂弟对小事情过于明白而写的。“他感叹世人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明白之难,在区区小事上糊涂之难,而由斤斤计较的明白转入豁然大度的糊涂则更难。”所谓“难得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揣着明白装糊涂,再深一层,也就是“大事清楚些,小事糊涂些”。这是教我们凡事不要太过于执著,非要找出谁对谁错,非要比试孰高孰下,而是要以平常心做平常人。平常心即是一种中正平和的心情,不阴鸷,不偏执,不卑不亢,冲淡平和。平常人即是自甘平淡,藏愚守拙,随分从时。这当然不是虚伪,而是一种“和而不同”,一种“自我保护”。古人所谓的“高处不胜寒”大概就是这个意思。有时候,适当的退就是进,是以退为进;有时候,适度的糊涂就是明白,是大智若愚。所以,其实,以平常心做平常人不是做一个庸人,而是做一个“极高明而中庸”的人。北宋时苏舜钦为当时的才俊之士,有文名,数次上书言朝廷大事,敢言人之所难言,为范仲淹等锐意改革者所器重,引为馆阁之士,兼监进奏院。然王拱辰等一班保守派则对之心怀忌恨,只是一时找不到下手的机会。每岁进奏院赛神,依例用卖故纸钱为钦宴之费。舜钦亦以卖故纸钱,且出己钱添助为会,请馆阁中诸名流宴饮。时李定再三表示愿意参加宴饮,而舜钦以为李定小人,便执意不让其赴会。结果李定恼羞成怒,诬舜钦“监主自盗”,以公款饮宴,致使舜钦被削籍为民,永不录用。李定固为小人,然寻其事发之因,却只是为宴钦娱乐的小事,实在不值得。若苏舜钦不是处事有些偏激,待小人不知“适中”、“合度”,以致因小失大,或许根本不致有那样惨痛的后果。苏词有云:“无波真古井,有节是秋筠”,真乃老辣之笔。      三、怨而不乱      司马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在谈到屈原《离骚》时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这评价是中肯的。《离骚》中充满哀怨,正如《列传》所说:“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之怨是由于小人害国,君主误国,君主,小人之“过”甚大,故“怨”也应甚大。但是,《列传》又接着说道:“上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