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水稻纹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浅谈水稻纹枯病发生及综合防治技术
摘 要:水稻纹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是水稻生产上一种常发性、普发性和重发性的病害。由于纹枯病的防治效果不理想,致使该病危害程度日益加重,目前已成为水稻生产中不可忽视的一种病害。为此,本文总结了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及损失,分析了其发病条件与发生规律,并提出了综合防治技术措施,为水稻纹枯病的有效防治及水稻的高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水稻纹枯病;危害;发生规律;防治
水稻纹枯病又称云纹病,俗名花足秆、烂脚瘟、眉目斑,是由立枯丝核菌引发的一种真菌性水稻病害。该病发生期长,病情发展迅速,得病田块一般减产5%~10%,重病田减产20%~30%或50%以上,甚至颗粒无收,其危害性远超其他病害。近年来,由于高产、矮秆、多蘖品种的广泛推广,加之人们对水稻纹枯病的重视不够,防治效果也不理想,致使该病有逐渐加重发生趋势,目前已成为了制约我国水稻高产稳产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需要引起相关研究者足够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有效防治。
一、发生及危害损失概况
该病是某地区普遍发生的常见病害之一,20世纪80年代年均发生面积在0.16万hm2左右、90年代年均发生面积上升至0.33万hm2左右,2000年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由2001年的0.62万hm2急骤扩展到2011年的2.11万hm2,发生程度由零星发生加重至中等发生,部分区域中等偏重发生,发生面积占水稻病害发生面积的24.25%;造成年均粮食损失0.19万t,占水稻病害损失的34.33%;一跃成为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一。
二、发病条件与发生规律
1.品种
水稻良种推广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也由1978年的56%提高到1995年的81.38%,其中部分品种矮秆、分蘖力强、栽培密度过大、农户偏施氮肥而造成水稻纹枯病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态势。在调查中发现:高秆、窄叶、株型紧凑的品种较矮秆、宽叶、株型松散的品种发病轻或很少发病;分蘖力强的品种发病重;粳稻较籼稻耐病。
2.菌源
经过多年监测发现,水稻收割后田间残存的菌核数量的多少与纹枯病始发病的轻重有着密切关系。若上年或上季稻田该病发生重,田间残留的菌核多,田块冬闲未种植农作物,加之农户在春灌时不注意打捞菌核浪渣,插秧后菌核粘附于稻株近水面的叶鞘上,条件适宜生出菌丝侵入叶鞘组织危害,气生菌丝又侵染邻近植株,就会造成当年或当季稻株始发病早、发病率高、危害严重。若上年或上季稻田发病轻,残存菌核少,冬季进行了水旱轮作或菌核打捞较彻底的稻田,则当年或当季稻株始发病期将会推迟、发病率低,造成危害较轻。
3.气候条件
水稻纹枯病适宜在高温、高湿条件下发生和流行。发病的气温为18~34℃,流行期适温为22~28℃;发病相对湿度为70%~96%,湿度在90%以上最适宜发生。该地区稻作类型以一季中稻为主,每年5月中旬至下旬末为大面积移栽期,6月中旬至7月上旬处于分蘖期,至8月中旬进入抽扬期,9月底至10月初大面积成熟收割。每年6-8月正值汛期,也是水稻旺盛生长期,查阅近10年气象资料:6月均温23.38℃,7月均温23.42℃,平均相对湿度79%~82%;8月均温23.04℃,平均相对湿度79%~80%;气象条件能满足纹枯病的发生流行。以2011年为例:2011年6月气温偏高,月均温23.8℃,月降雨量达207mm,其中6月下旬降雨量达115mm,比常年偏多55.2mm,纹枯病发病早,经调查平均病株率9.6%,平均病指2.66;7月上旬旬均温24.7℃,比常年偏高1.07℃,降雨量104mm,比常年偏多65mm,病情得到进一步扩展,平均病株率13.4%,平均病指3.5,温度高、湿度大加之稻株处于分蘖盛期,田间郁闭,致使病情扩展迅速,发病程度加重;至8月下旬调查平均病株率34.35%,高的达100%,平均病情指数18.06,发病严重田块查见枯死病丛。从病害发生上升期的2008-2011年病情发展(图2)和发病程度变化(图3)曲线图中可以发现,7月上旬至中旬和7月底至8月初分别有2个病情急骤发展的时期,此时恰逢水稻分蘖末至拔节期和抽穗期,9月以后随着降雨量和雨日数的减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病情的发展,发生程度有所减轻。总的来说,高温高湿的条件满足,病情发展蔓延快,发病重;但在预测其暴发流行与否时应综合考虑到各种因素吻合程度的高低作为依据。
4.种植密度与肥水管理
水稻种植密度的高低与肥水管理合理与否是导致纹枯病发生轻重的又一决定因素。监测发现,生产上以栽插密度过大、长期灌深水或低洼积水处、过量施用氮肥或在粪堆窝处、水稻分蘖盛期稻株分蘖力强导致群体过大、湿度高且荫蔽处该病发生严重,反之,该病发生程度较轻或不发生;分蘖末期至抽穗前后是发病最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