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捕捉与利用.docVIP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捕捉与利用.doc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捕捉与利用

浅谈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捕捉与利用   摘要: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教师积极捕捉并利用各种资源。学生是珍贵的教学资源,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适时地捕捉并利用这一资源,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学生资源;捕捉;利用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8)01-0043-02      长期以来,教科书作为课程开发的主要资源,教师凭借自身对教科书的理解教授学生。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课程资源观,明确指出:“教材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生命载体。”   学生资源是在课堂教学中来源于学生,通过师生互动及生生互动而生成的资源。包括学生的错误、学生的问题、学生的意见等。教师及时捕捉并利用学生资源有利于实现课堂教学目标,提高课堂效率。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捕捉、利用课堂教学中学生资源谈几点感受。      一、巧用潜在错误      学生的学习错误,应作为一种来源于学生学习活动本身,直接反映学生学习情况的生成性教学资源。我们教师要善于抓住时机,留心捕捉随时会闪现的错误,并善于利用“错误”这一资源,让学生思考问题,经过思维碰撞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开阔、缜密。   例如,浙教版第十册“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特征”这一内容我已执教几次。由于这一知识的抽象性、不易觉察性,所以以往都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共同讨论出分数化成有限小数的规律,然后学习例5,再进行练习巩固。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太好,在判断时,一些学生总是忘记“一个最简分数”这一重要前提条件。2005年我再次执教这一内容时,我先让学生通过比较、讨论,初步得出规律:一个分数,如果它的分母中除了2和5以外,不含有其它质因数,这个分数就能化成有限小数;如果分母中含有2和5以外的质因数,这个分数就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尝试例5,进行独立判断。结果有85%的学生认为3/15和11/24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并纷纷说出了理由。针对学生这一错误,我没有马上作出反应,而是让学生对3/15和11/24用计算器进行检验。   “15、24明明有质因数3,为什么一个能化成有限小数,一个却不能?难道我们发现的规律错了吗?”同学们轻声地议论着。这时,我再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交流,明白原因(3/15不是最简分数,实际上它是1/5,是符合规律的)。然后及时提问:那么规律的前提“一个分数”应改成什么?    “一个最简分数!”同学们恍然大悟,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似乎在告诉我:“我懂了。”并且在后面的练习中,很少有学生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因此,教师要把学生的错误看作来自学生的宝贵资源。当学生显露出思维的某种缺陷时,教师不要马上评判结果,而是让学生经历一番思考、发现、创新的过程,经过失误完善规律,增加对前提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判断。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灵活机智地利用“错误”这一资源所产生的效果,学生在“错误”中找到了成功的窍门。      二、重视意外提问      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惑。在课堂上,当学生向老师提问题时,如果没有受到老师应有的重视,很有可能影响到学生今后的学习,学生也许会从此失去提问的兴趣和勇气,成为一个不善思考的人。因此,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问题,及时抓住有用的资源,适时改变和调整自己的教学。   例如,在学完“方程”这个单元之后的一节练习课中,有个学生这样问道:“老师,x=5是方程吗?”我觉得这个问题非常有价值,值得探讨一下。于是我问学生:“是啊,x=5是方程吗?”   生1:“x=5”不是方程,它是方程的解。   生2:“x=5”是方程的解这样说是错误的,应该说清楚“x=5”是哪个方程的解。   生3:我认为“x=5”是方程。   生4:不对,这个等式中没有运算,所以不是方程。(这时好多学生点了点头)   生5:判断一个式子是不是方程,不是看式子中有没有运算,而是看是不是等式,且等式中含不含有未知数。   生6:对啊,“x=5”已具备了这两个条件,而且我们可把“x=5”看作是“1×x=5”即“1x=5”啊。   “我同意生5和生6的说法。”   “我也同意。”   ……   我鼓起掌来,全班同学也不由自主地鼓掌。   问题解决了,从头到尾我没说一句话,但正是由于我重视这个问题,没有简单地用“是”或“不是”来回答这个学生的提问,不但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尊重,并利用这一现实资源,帮助大家找到新的思路。既加深了学生对“方程”这一含义的理解,又训练了学生的分析能力。      三、尊重反对意见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课堂也逐步走向合作化、开放化、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