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带来新思考.docVIP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带来新思考.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带来新思考

浙江湖州钱山漾遗址第三次发掘带来新思考   钱山漾遗址最早由慎微之先生于1934年发现。1956年和1958年原浙江省文管会对遗址进行过两次发掘。2005年,为配合高速公路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湖州博物馆联合进行了第三次发掘,发掘面积1400平方米。   发掘表明,钱山漾遗址是一处经先民们反复营建居住形成的台型遗址。土台的营建和使用主要经过了四个阶段,其中第四阶段是一处属于太湖地区青铜文化一马桥文化时期的大型聚落,而土台营建使用的前三个阶段即该遗址的早期堆积是一种目前在太湖地区还处于探索和认识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由于钱山漾遗址早期堆积文化面貌、性质和上海“广富林遗存”有所不同,为行文方便,我们暂将它称之为“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的发现是本次发掘最重要的收获。它为重新认识太湖地区陶器炊器上以个体往往较大的鱼鳍足鼎(注:本文将原来习称的良渚文化典型器一鱼鳍形足鼎改称为翅形足鼎)和足跟内壁或有凹窝的扁侧足鼎为代表的这类古文化遗存提供了契机,也为探讨从良渚文化到马桥文化之间诸多考古学遗留问题、重新审视太湖地区古文化发展轨迹提供了全新的资料和研究方向。      一      根据地层堆积和出土器物,钱山漾类型文化遗存又可以分为两期   钱山漾类型一期文化遗存陶系,据对两个典型探方出土的陶片统计,夹砂陶占69%,泥质陶占31%。夹砂陶中主要有灰陶(27%)、红陶(22%)、黑陶(14%)和部分棕褐陶(6%),泥质陶中以灰陶(11%)、黑陶(10.5%)为主,还有黑皮陶(3.5%)、红陶(3%)和灰黄陶(2%),另有少量青灰陶。夹砂陶中有一种夹细砂陶,细砂颗粒均匀,含量不多,粗看似泥质陶。泥质青灰陶烧制火候略高,器表常装饰有条纹。另有少量夹砂红陶的外表有灰白色涂抹层。陶器装饰纹样有绳纹、篮纹、方格纹、条纹、弦纹、附加堆锯齿纹和凹凸弦纹、水波纹、八字纹等,其中以竖向或斜向的粗细不等的篮纹或绳纹加横向的成组凹弦纹组合的弦断绳纹或篮纹最为盛行。少量鼎的颈部或颈腹部有竖向绳纹,圜底部有交错刻划纹。   陶器器类和形制特征方面,鼎足的种类较多,有鱼鳍足、鸭嘴状凿形足、舌形足、扁侧足和矮圆锥足等,其中以鱼鳍足数量最多,也最具代表性。鱼鳍形足鼎依形态可分A、B、c三型,A型鼎数量最多,折沿,沿外缘往往有一小平台,沿面里侧略凹弧,斜腹外鼓,腹最大径接近底部,大浅圜底。中腹常饰一周凸带纹;B型鼎,斜直腹,腹部多饰组合凹弦纹;C型鼎,口沿特征与A型同,垂腹。腹部饰组合弦纹,少量鼎足足跟内壁有凹窝,圜底饰有刻划交错纹。舌形足鼎,折沿,下坠折腹,腹部有一道凸带纹,足面饰刻划八字纹,上部有一道竖向附加堆纹。扁侧足鼎,折沿,沿面凹弧,鼓腹略下垂,扁侧足的足跟内壁有的已出现椭圆形凹窝。豆,泥质黑皮陶或黑陶,敞口,浅盘,折腹,有宽高把,也有细高把,把部往往有多道不太明显的突棱,盘腹内底正中往往有一块圆形下凹。圈足盘,以平沿、折腹为多,也有大敞口、折腹的,圈足均较矮。瓮,大口,斜方唇或厚圆唇,沿面内凹,上腹略鼓往下渐收为小平底,腹部饰弦断篮纹或绳纹。袋足?h,袋足瘦肥适中,细长颈。有的把原口沿两边往内侧捏拢后,呈一侧为口沿,一侧为短嘴。鼎式?h,侈口,高领,折肩,三鱼鳍足,口沿一侧有流,与流相对侧的腹部残留一把手,中腹有一周凸带纹。口沿罐按质地可分泥质罐和夹砂罐。泥质罐种类较多,有厚圆唇、沿面凹弧、腹部饰横向刻划水波纹的平底内凹深腹罐;有侈口、矮直领、上腹饰弦断绳纹、下腹饰水波纹的平底内凹鼓腹罐;有腹部饰斜方格纹的泥质黑衣陶侈口、高领大罐;有腹部饰条纹的泥质青灰陶高领罐;还有肩部饰有弦纹的鼓腹平底罐和腹部饰弦断绳纹的侈口矮直领黑陶罐等。夹砂灰陶深腹罐,大口,沿面略凹,束颈,腹部饰斜方格纹;夹砂红陶高领罐,圆弧腹,或有圈足,腹部饰细绳纹或篮纹。另外还有饰粗篮纹的大口尖底夹砂缸、口部略敛的平底钵、斜腹碗(或盖)、圈足盆、三乳丁足罐类器、器盖、纺轮等。   石器器类有锛、镞、凿、刀、犁、钺、砺石等。有段石锛的起段处较浅,一些石锛锛身部分呈拱弧状。石刀中有一种平面呈上端略窄的扁平长条形、一侧边起单面刃的刀颇具特色。镞除了传统的柳叶形外,三棱形前锋、圆柱形镞身与圆锥形铤分界明确的石镞也很流行。出土的骨镞,三棱形前锋较短,圆柱形镞身与圆锥形铤分界不明显。   钱山漾类型二期文化遗存陶系中,夹砂陶和泥质陶分别占67%和33%,夹砂陶中各种陶色的比例为灰陶34%、红陶27%、黑陶4.5%、棕褐陶1.5%,泥质陶的情况为灰陶19.7%、红陶5%、黑陶3.4%、黑皮陶2.8%,还有少量灰黄陶和青灰陶。与一期相比,夹砂灰陶、泥质灰陶的数量明显增加,黑陶的数量明显减少,夹砂陶中出现一种质地略疏而轻的青灰陶。装饰纹样中弦断篮纹或绳纹和附加堆凸带纹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