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盛唐山水诗审美主体新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盛唐山水诗审美主体新变

浅谈盛唐山水诗审美主体新变   摘要:山水诗这一题材作为中国诗歌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唐代诗人的笔下呈现出与前代既一脉相承,又颇多革新的美学风貌。在盛唐山水诗中,作为审美主体的诗人在创作实践中对儒释道思想进行了新的选择和构建,其对审美客体的观照态度也有所新变。   关键词:山水诗;盛唐;审美主体;审美客体;新变   以诗歌模山范水的传统上可追溯至《诗经》、《楚辞》等作品,到东汉末年建安期间出现了第一首真正意义上完整的山水诗――曹操的《观沧海》。此后,山水诗在晋宋陶渊明和大小谢手中获得新生,并于盛唐发展至极致。此时山水诗的繁荣体现在多个方面:大家辈出且名作流传甚多,并呈现出多元审美形态;诗歌题材空前扩大,展示出纷繁多彩的地域特色;吟咏山水的情感内涵进一步扩大,诗境广博,意蕴悠长。   一、主体创作中对儒释道思想的构建   相比晋宋山水诗中对老庄思想的大量吸收,在开放的社会环境和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唐代诗人受到儒释道三家思想的共同影响,在诗作中所呈现出的思想方式和价值观念也更为多元。其中多以儒家思想为主,释道二家为辅: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少年行》)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一朝君王垂拂拭,剖心输丹雪胸臆。忽蒙白日回景光,直上青云生羽翼。(李白《驾去温泉后赠杨山人》)   盛唐气概的各个方面自然而然地激发起诗人们歌颂、报效国家的雄心。一代名相和文坛领袖张九龄和一生忧国忧民心系苍生的杜甫自然不必多说,其他的盛唐山水诗人们,如王维、孟浩然、储光羲、裴迪、常建等,或向往建功立业一展宏图,或始终无人赏识壮志难酬,或饱经官场沉浮最终归隐山林,总归是或多或少地怀着政治抱负,对功名充满热情和向往,渴望立言立名于后世。这便是儒家入世精神在诗人处世价值观念中的反映。   盛唐山水诗中也带有相当浓厚的佛道色彩,以王维的诗作为代表。王维的山水诗作以一“静”字贯穿始终,这显然符合禅宗精心顺其以求人生畅达的旨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一个“独”字和一个“幽”字,描绘出环境的清静;弹琴长啸衬托出作者心境的恬静;无人相知却又明月作伴,更是升华了空明静谧的意境。忘情于幽静的自然山水,陶冶其心智性情,悟得人生的旷然,这便是以佛家道义观照人生,并将其映射于诗作之中的体现。   事实上,老庄之道所崇尚的“自然”、“无为”和佛释的“空”、“寂”思想,很多情况下是作为知识分子在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境遇之下的备选项而存在的,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派遣苦闷、自我安慰的作用。虽然我们常说王维奉佛、李白崇道,但那只是诗人个体的人生价值取向及其在诗文中的个性化体现,而此二人亦常怀匡时济世的儒家之心,所以在盛唐山水诗中,释道思想并不占据主要地位。即使是诗人们后来选择隐退,也符合孔子“用则行,舍则藏”、“待贾而沽”、“独善其身”的理念。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和歌颂以及民族自豪感成为了盛唐山水诗中的重要情感因素,与其他题材诗歌一样,这是大唐盛世在文学中的磬音,也包含着诗人们致君尧舜、以天下为己任的自觉和抱负。   二、审美主客体之间关系的新变   (一)从模山范水到同情共性   山水田园诗发展到盛唐,审美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新变首先体现在从冷静客观地模山范水到热情地将个人情志发散于目之所视、耳之所闻,山水物象不再是静态的、有距离的,而成为了与诗人同情共性的灵动之体。在谢灵运的代表作《登池上楼》中,作者由于政治上的失意而纵情于山水之间,把政治抱负转换为对山水的迷恋和吟咏,故在此诗中前半部分都在抒发自己苦闷的心绪。在观赏山水时,作者“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岑”,保持着与景物并峙对立的状态,对景物进行穷形尽相的描摹。如千古名句“池塘生青草,园柳变鸣禽”,清新自然,极富生机。谢灵运的山水诗有极强的画面感,虽然还未完全革除玄言诗遗风,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弊,却迈出了革新之路的第一步。而同样是写景,在李白诗中就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风貌:   渡远荆门外,从来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渡荆门送别》)   此诗作于诗人出蜀之际。群山、江河、明月、云彩都给人飞跃的动感,画面奇妙缤纷,境界澄澈开阔。故乡水万里相送,隐含着作者对家乡的一丝丝牵念不舍,更多的是出乡关、建功业的豪情壮志。而即使是经历了人生的坎坷风雨、大起大落,李白也不曾改变其旷达潇洒的个性: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山中问答》)   同样是排遣被贬谪之后的愁苦愤懑之情,李白诗中自然山水却是飘逸灵动的,流露出乐观逍遥的精神,自然山水之灵与诗人之灵达到了浑然一体的境界。李白的山水诗横向扩展了盛唐山水诗的抒情容量,为其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