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踢语义演变.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踢语义演变

浅谈踢语义演变   摘 要:“踢”表示“用足击物”是后起义,约始于唐五代时期。在此之前,此义用“踶”字来表示,初指动物以蹄自卫,引申泛指用脚击物。“踶”“踢”二字实为古今字,但二者的动作主体是不同的。“踶”的动作主体限定于动物,而“踢”的动作主体从最初的人逐渐扩大到包括动物在内。随着语言的发展,“踶”字最终退出历史舞台而被“踢”所代替。   关键词:踢 踶 语义 演变   一   “踢”字的最早用例见于《山海经·大荒南经》:“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踢。”?踢,指兽名。《中国古代名物大典·上》:“传说中异兽名。有两头,左右并生。其说始见于先秦。”“踢”在先秦的用例中均不表“用足击物”义。   用于“踢达”一词中,表“错过”义。如:   (1)遂踢达兮邪造,与日月兮殊道。踢达表错过义。(《楚辞》)   (2)俓娵觜兮直驰,御者迷兮失轨。遂踢达兮邪造,与日月兮殊道。自注:“踢达,误过也。”(《楚辞·王逸》)   与“蹄”同,“马蹄”义,此义后多作“蹄”。在表示这一意义时,“踢”与“蹄”为古今字。如:   (3)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趹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战国策·韩策一》)   “七尺曰寻。言马走之疾,前后蹄间一掷过三寻也。”《史记·张仪列传》引此文,司马贞索隐。指马奔走时,前后蹄间一跃要过三寻。形容马奔跑得特别快。秦以后,“踢”出现了一些新的用法。   “踢”为通假字,通“惕”。如:   (4)秦神下詟,跖魂负沴;河灵矍踢,掌华蹈衰。唐颜师古注:“矍踢,惊动之貌。”(《河东赋》)   “踢”又可通“赐”。如:   (5)翰林学士朝议郎守左谏议大夫柱国踢绯鱼袋臣崔庾奉敕撰。(《唐代墓志汇编续集》)   “踢”指用脚特别是足尖触击。如:   (6)寻我草径微,褰裳踢寒雨。(《贻阮隐居》)   “踢”还可作名词。如:   (7)八片尖裁浪作球,火中燖了水中揉。一包闲气如长在,惹踢招拳卒未休。(《答日休皮字诗》)   此处“惹踢”为动宾结构,与“招拳”构成联合式短语。   “踢”表示“用足击物”是后起义,始见于唐五代时期,动作主体为人。如:   (8)如是得四度。师见和尚切,依和尚处分,装裹一切了,恰去到岭上踢著石头,忽然大悟。(《祖堂集》)   (9)日作婴孩,今朝年巳老。未明三八九,难踏古皇道。手铄黄河乾,脚踢须弥倒。(《禅林僧宝传》)   亦可用“踢”字直接加宾语,与现代汉语用法相类。如:   (10)月夜未寝,徐步出门,见一条物,巨如椽,横于地。谓是门关,举足踢之,其物应足而起……(《太平广记》)   (11)孙膑之踢毬。(《艾子杂说》卷一)   《汉语大字典》释“踢”为用脚击物。《正字通·足部》:“踢,以足蹴物。”《五灯会元·灵严仲安禅师》:“说甚官马嘶踢,正是龙象蹴踏。”书证晚出。   约至南宋,“踢”字直接加补语,构成与现代汉语用法相类的动补结构。如:   (12)老子犹是欲敛手齐脚去做,他却将他窠窟一齐踢翻了!(《朱子语类》)   动作主体涵盖的范围扩大,可以是人,也可以是动物。“踢”表示用足击物的意义多见,语法搭配更为灵活,遂为常用词。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初步形成。如:   (13)佛眼曰:“官马厮踢,有甚凭据?”师曰:“说甚官马厮踢,正是龙象蹴踏”。(《五灯会元》)   (14)一冬里踢建子。开春时,打球儿,或是博钱拿钱。一夏里藏藏昧昧。(《朴通事》)   (15)一两句说话,一伙狂朋踢进园门来,拉去看月。(《二刻拍案惊奇(上)》)   (16)张煌言字元箸,号苍水,鄞县人,刑部员外郎圭章子。少时跌踢不羁,常负博进钱,醉卧社祠中,梦神谓之……(《海东逸史》)   《说文·足部》:“踢,跌踢也,从足易声。一曰抢也,徒郎切。”对“跌”的释义是:“跌,踢也,从足失声。一曰越也,徒结切。”《汉语大字典》中,“跌”字第二条释义为“放荡不羁”。所举之例为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跌踢,迈越不拘也。”“跌踢”释为放荡不羁,实为迈越不拘之引申,为双声连绵词。   二   从先秦至唐五代,“用足击物”义一般用“蹋”“踏”“踶”三字来表示。“踏”与“蹋”同,指人用足击物;“踶”字指动物以蹄自卫,有时亦可用为名词。“踶”同“踢”,读为dì。《汉字源流字典》:“篆文从足,是声。隶变后楷书写作‘踶’。俗作‘踢’,改为从易声。”据此,“踢”实为“踶”之俗体。《说文·足部》:“踶,躛也。从足是聲。特計切。”“躛”同“躗”,指牛用蹄踢以自卫。此为其本意,后其动作的主体范围扩大,并不只限于牛,而是包括所有动物,但动作主体为马的用例较常见。如:《庄子·马蹄》:“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踶。”唐代陆德明《经典释文》引《通俗文》:“小蹋谓之踶。”《汉书·武帝纪》:“故马或奔踶而致千里,士或有负俗之累而立功名。”颜师古注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