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勤小曲子艺术特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民勤小曲子艺术特色

浅谈民勤小曲子艺术特色   【摘要】民勤小曲子是流行于当地的一种特有的地方小戏,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形成了自己丰富的剧目内容、富有特质的音乐特点,可以说是当地的一笔非物质文化财产。本文从民勤小曲子特有的剧目内容特色、音乐特点等方面来阐述其独有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民勤;小曲子;艺术特色   【中图分类号】G25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128(2010)10-0121-02      民勤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东端,这里曾是连接东西方文化“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其历史源远流长,从两汉时的设郡立县,到明清时的移民屯田,展现出了中国历史各个时期的风貌。民勤小曲子便是流行于当地的一种独有的地方小戏,其经历了悠久的历史演变,最终形成了自己独有的艺术特色,它不仅有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曲目,而且有其独特的音乐特点和表演特点等。   1 民勤小曲子悠久的历史   民勤小曲最初称镇番小曲,因民勤明清时称之为镇番,故民勤小曲子因此而得名。它是流行于民勤城乡地区的曲牌体地方小剧种。从清朝中叶开始,民勤小曲子就流传至内蒙古临河、磴口、阿拉善左右旗及新疆等地。民勤小曲子源于当地和从内蒙流传而来的民歌“西调、二人台”,后又与江、浙、山、陕等地移民的俚曲小调相融合,在清之前期即已形成。清同治间,民勤小曲进入兴盛时期,中华民国十五年,民勤东湖艺术人刘发杰组织建立了秦和班,将民勤小曲正式搬上舞台演出。建国后,民勤小曲在音乐、表演、唱腔等方面经过挖掘整理、改进提高,曾多次参加省、地、县会演。   2 民勤小曲子丰富的曲目   民勤小曲曲调丰富,曲目繁多,有100多种,优美动听。道白多用民勤方言,恢谐通欲,亲切感人。民勤小曲戏的传统剧目,分三种类型。一为小曲戏,二为二人台,三为弹词。小曲戏有只说不唱的,如《瞎子观灯》;有只唱不说的,如《闹书馆》;更多的则唱念做兼有。二人台多由二人彩唱,少有念白。有些曲目与小曲戏剧本无大差异,表演亦较相近,如《亲家打架》、《转亲家》等。弹词即长篇叙事民歌,语言淳朴,叙事性强,多不表演,仅为一二演员自弹(拉)自唱。有些中间加以口白,有些插进许多板或韵句。传统剧目都是于当地地理环境,风土人情,文化素养,演出场地,物质条件等因素有很大的关联,民勤小曲子也是同样与之有关。故民勤小曲子的曲目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民勤小曲子特有剧目多。现已搜集到的剧目,属独有剧本二十余种,其中《二瓜子吆车》、《打懒婆》、《怕老婆顶灯》、《脏官告状》等都是西北地区少有的剧目。尤其《二瓜子吆车》与全国表现苏三起解的剧目全然不同,《中国戏曲志》将其列为小曲戏中的代表作品。   ②民勤小曲子的独幕折戏多。传统剧目除失传的《鸳鸯谱》、《王祥卧冰》、《月光带》等,几乎全部是折戏,适于城乡地摊演出,这也是小曲戏广泛流传的主要原因。   ③民勤小曲子的神怪狐妖戏多。诸如《麒麟送子》 ,《张四姐下凡》 ,《变毛驴 》,《哭坟》等.   ④民勤小曲子的贤良义士戏多。诸如《莺哥传》 ,《血汗衫》,《白玉霜》,《阻功传》等.   3 民勤小曲子的音乐特点   民勤小曲子作为戏曲的一种,在保留了戏曲音乐的许多特点的同时,又吸取了晋、陕、浙等地移民带来的民间小调特点,再加上眉户剧的音乐元素,形成了其独特的音乐特点。   ①民勤小曲戏的曲调。民勤小曲戏的音乐,是在民勤民歌与内蒙河套地区民歌的基础上,吸收晋、陕、浙等地移民带来的民间小调而成,属于曲子牌连辍体制。眉户剧传入民勤后,因其音乐风格与小曲戏唱腔、曲式近似,故眉户音乐很快被吸收入民勤小曲戏中,相互融合,丰富了小曲戏的表现力。至今,只有少数艺人还能分清哪些曲调是原来民勤小曲戏的,哪些是后来传入的眉户曲子,多数艺人和一般观众已很难辨别了,艺人们把原小曲戏音乐称“老调”,把眉户剧音乐称“新调”。   ②民勤小曲戏的间奏音乐。其间奏音乐大部分沿用秦腔、眉户的曲牌,如:八谱、纱帽翅、大开门、小开门等。也有一部分是根据民歌改编的,如:哭皇天、游春、送大哥等。   ③民勤小曲的演唱。其演唱一般均用本噪(即真身),个别调如扬调、花腔等采用真、假结合的演唱方法。其中不少唱腔的结尾或中间部分采用“接声”(即帮腔)的处理方式,有独特之处。   ④民勤小曲的伴奏。其乐队伴奏分文武场面,文场乐器主要有大头板胡(亦称曲胡)、三弦、二胡、笛子、唢呐等,主奏乐器为板胡与三弦;武场乐器主要有梆子、四页瓦、飞子(碰铃)等。小曲戏原来用的乐器很简单,后来逐步丰富了起来。七十年代末,演出时增加了扬琴、唢呐、板胡、鼓、小锣、大锣、铙钹、堂鼓、吊镲等。   4 民勤小曲子的表演特点   民勤小曲的表演,大都经过清唱、坐唱、彩唱等阶段,才发展到地摊和舞台表演。表演带有地蹦子社火特色,男角唱时蹦蹦跳跳,女角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