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渊明交友之道.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陶渊明交友之道

浅谈陶渊明交友之道   内容摘要:本文以三个角度以及对后人的启示来分析陶渊明的交友:广度分析其交友的广泛性,深度分析其如何掌握对友的深入度,特殊分析一些对其人生具有重要意义的特殊之友,最后综合以上分析总结出其交友对于后辈的启示。   关键词:陶渊明 交友 广度 深度 特殊   《宋书?隐逸传》中评价隐士为:“夫独往之人,皆禀偏介之性。”将此论放于东晋陶潜,似乎稍有偏颇。他隐于世俗之外,一身孤傲之气,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却非完全偏执,“独而无友”。他非不问世事,在血浓于水的亲情的召唤下,在诚挚的友情温暖下,他交往了很多社会人、隐逸人,以及一些特殊的友人。且不说陶渊明这一生是否有遇到过如伯牙、子期那样相知的人,仅从流传下来的诗集看,与友人相关的竟达六分之一之多,其中不乏颂友人,别友人,念友人的朗朗名篇。   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陶渊明交友之广度   纵观陶渊明的一生,交友是相当广泛的。小到隐居后“披草”相见,共道“桑麻”(《归园田居五首》 其二)的农人,再到中下层有如柴桑县令丁某、经学家周续之、佛学大师慧远、刘裕左军长史羊松龄、晋安太守殷景仁等等。大到朝廷官吏颜延之、王弘等。甚至还有许多只知其官职而不明其他重要信息的人,如庞参军、庞主薄(遵)、邓治中、戴主薄、刘柴桑、张常侍、胡西曹、顾贼曹等。我们忍不住发问,一个看淡参政生活,寻求梦想中的“乌托邦社会”的人,究竟是如何将人际关系处理地如此得心应手?从他诗中所表现来看大概可归纳为两点:一:以真与诚待人,二:君子和而不同。陶渊明是一个呼唤真情的回归的人,他追求的是一种任性随意的生命体验,即“蔽庐何必广,取足蔽床席”(《移居二首》)的满足或者说是知足感,因此交友就不论其出处和社会地位的高低。但广泛交友并不意味着交友的没有原则和底线,从上一句诗中作者隐约其中的好像是说交友也一样,何必太广,足同乐于人生足矣,所以我们所说的陶渊明交友之广,必定也是由时间等筛选下来,同时又辅助于陶的真诚宽厚,才有的结果,正如陶诗所言“闻多素心人,乐与数晨夕”(《移居二首》),其诗旨在赞美农人的心地纯朴。《三国演义》中提到一个观点:“良禽择木而栖”,依陶之见,“择木”贵在“趣”“谐”相投,无论身份地位,都只愿与知音与知心的人交游。还有不得不提的是陶渊明在人际关系上处理得很好的一种观念,即第二点:他具有肯定和否定的双重力量,肯定在于他明确自己要走的路,有如“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归园田居》其三)的倔强,同时他不否定好友的追求,比如他与王弘“无忤”,但立志不出来做官;拒绝好心的田父出仕的劝告,却不妨碍欢饮。而其否定精神的至高点,便是那《归去来兮辞》了。所以用《易?q文言》所说“忠信,所以进德也”来形容陶渊明的交友之广不失恰当。   二.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陶渊明交友之深度   黄文焕《陶诗析义》卷三指出陶渊明有“异调之饮”和“同调之饮”,所谓“异调之饮”就是与异趣的人交往。上文说到陶渊明追求的是“同趣”,如今又说“异趣之饮”是否自相矛盾?其实不然,世人都愿与同趣之人交友,而陶能够容忍异趣之友,这异同结合张弛有度的交友观,充分体现了陶渊明“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开阔,他看透了生命,所以将交友的“度”掌握地很好。陶对当官的朋友,一概以官职相称,如:丁柴桑,郭主簿,王抚军。对农友乡亲则亲切地称:故老、父老、田父、近局、比邻、邻曲、农人、素心人、主人。称呼之异体现出的是一种本我上的远近,或者说是对一方的尊重,对另一方的偏爱,陶似乎更愿意与质朴的农人们不谈政不谈史,数两小酒几碟小菜,足矣。正因为参透了这种一张一弛,他与庐山高僧慧远的故事才被世人所称道。慧远对于佛教的贡献是为名士所高度赞扬的,包括刘遗民、周续之早已佩服得五体投地。陶渊明对于慧远这个朋友也是非常敬仰的,而最终他却以“直为亲友故,未忍言索居”(《和刘柴桑》),婉言谢绝招隐庐山的请求,只因陶渊明所遵循的儒家以亲情为本。陶诗中直接表达为:“一欣侍温颜,再喜见友于”(《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二首》),而慧远所遵佛教是彻底的出世主义,所以陶渊明选择不加入,他没有陷入盲目的友情中,这就是一种交友之“度”的掌握了。另外不得不提的是陶渊明与颜延之的交往。从很多方面看,颜延之能够与陶渊明为友,是因为他们有许多相似性,都好酒,好诗文歌赋,同时也有很多不同,孔子有云:“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在陶与颜交往过程中,他完全称得上是后者的“益者三友”。颜延之为人正直,热心仕途,但性格偏激,负才傲物,好直言,且热衷权势,容易招尤遭迕。陶对他的友情包含着真诚,而绝不仅仅停留于饮酒赋诗,既然为友,且自己已“身世两相弃”,陶不吝辞令“举觞相诲”其“独正者危,至方则阂”,后陶逝世,颜延之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