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湘中地区曲艺发展历史及其艺术风格初探
湘中地区曲艺发展历史及其艺术风格初探
摘要:以娄底为腹地的湘中地区曲艺有30多个主要曲种,大体上可分为杂曲走唱、丝弦小调、渔鼓弹唱三大类。曲艺表演形式有唱、舞、说等,各有千秋。极富艺术特色。
关键词:曲艺;艺术发展;艺术形式;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387(2007)04-0114-03
以娄底市所辖县(市)为腹地的湘中地区,在夏、商、周三时代为荆州一隅,百濮、三苗杂居。该地区历史悠久,文化教育事业从宋代开始,随着境内经济的发展逐渐繁荣。曲艺作为一门具有自身特点的艺术,受政治、历史、文化、地理、民风民俗的影响,在湘中地区产生、形成的时间很早,曲种较多,表演形式多样,少数“土特产”曲种,极富地方特色,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不失为艺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一、湘中地区曲艺发展历史
追根溯源,早在远古时代,曲艺这种形式即在娄底这块土地上萌发出了幼芽。据《竹书记年》记载,帝舜时期(约前2300),这里的人们就“击石拊石,以歌九韶,百兽率舞”;而王逸《楚辞章句》中更有“首楚国南部之邑,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作歌以乐诸神”的记载。远古劳动人民的这种自娱自乐和祭祀歌舞,对后来曲艺艺术的产生、形成和发展,无疑有着重大的渊源关系和重大影响。据《湘乡县志》记载,今双峰县地域早在隋代就有了虾子戏龙,假脸子潢土地等民间艺术形式;到了唐代,沅、湘流域盛行“歌乐鼓舞”,刘禹锡《竹枝词并序》中“四方之歌,异音而同乐……里中儿联歌《竹枝》,吹短笛箫鼓以赶节,歌者扬袄睢,以曲多为贤”便真实记录了当时民间歌舞、曲艺流传和演出情况。同期,“歌舞戏”、“参军戏”,讲唱艺术也开始在民间流行……湘中地区的一些曲种曲目,就是在这种深远的历史渊源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明代以前,湘中地区的曲艺艺术,主要有“搬开山”、“赞土地”、“送春牛”、“送财神”、“送麒麟”、“龙船卦”、“夜歌子”等。这些曲种大多受民问的祭祀活动和民风、民俗的影响,并吸收民间的山歌、民歌、民谣、时调、小曲、笑话、故事中的某些成分发展演变而来。如新化县的古老曲种“搬开山”,就是从当地巫教中的敬神活动直接演变而来。这些本地区独有的古老曲种,因深受本地历史、地域、文化、宗教、民风、民俗诸方面的影响,因而具有一些独特特征:一是同宗教、迷信息息相关,大多迷信色彩较浓;二是演唱时多用当地方言土语,极其口语化,而且几乎每一曲种都有其独特的演出习俗;三是演唱时常常诵唱相夹杂,吟唱、数唱占有较大比重,即使“民间小调”亦有数唱穿插期间;四是伴奏乐器为锣鼓、丝弦箫管;五是这些典种均伴随某一民俗而沿袭,民俗在,曲种存,民俗逝,曲种亡。遗憾的是,这一地域过去交通闭塞,且方言土语难于与外界沟通,这些“土特产”曲种未能得到交流,而本地的民间艺人中又以文盲居多或少有文化,且社会地位低下(旧称下九流),本人上不了族谱,行业上不了县志,更无人整理和扶持,故此在本地区也未能得到较好的发展。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外地的曲种纷纷流入本地区。据考证,明洪二年(1370),今双峰县永丰镇重修关帝殿时,在其旁另建大佛殿,大佛殿对面建有大戏台,从这时开始,即有外来艺人在戏台上表演道情、地花鼓之类曲艺节目。与此同时,新化和今涟源地域,亦由水旱两路从武汉、江西、长沙、常德、益阳等地传人“三棒鼓”、“渔鼓”、“丝弦”、“弹词”等曲种。由于有了这些“生力军”,到了明末清初之际,本地古老曲种与外来曲种互相促进,湘中地区的曲艺艺术有了长足发展。
民主革命至建国前,湘中地区曲艺没有形成在全省、全国有较大影响的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种,主要演出形式也仅仅为数不多的曲艺艺人迫于生计而串村走街的流动演唱。但是,本地区的曲艺创作却有着光荣传统,产生过重大影响,在湖南曲艺史甚至中国曲艺史上写下过光辉的一页。
我国资产阶级革命家、祖籍新化的陈天华,于1903年以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弹词形式,写成了曲艺巨著《猛回头》。这一散韵夹杂的弹词力作,不仅在当时的曲艺界产生过强烈影响,也对当时的时局产生过强烈影响。代表了这一时期湘中地区曲艺创作的最高成就。
建国后,曲艺艺术得到了政府和文化部门的扶持和倡导,改变了过去无组织的涣散状态,曲艺艺术得到了全面的提高和发展。建国初期,随着各县文化馆的建立和曲艺专干的配备,迅速把分散在各地的民间艺人组织起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随之成为革命工作者,先后成立的“新化渔鼓队”、“新化曲艺演出队”、“双峰文艺宣传队”、“涟源文艺宣传队”等以演出曲艺为主的演出团体,在土地改革、抗美援朝、镇反肃反运动中,充分发挥了轻骑兵作用,他们穿镇走乡巡回演出,为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配合党的中心工作和政治运动做出了有益的贡献。期间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