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素对斑石鲷生长与血清生化指标影响.docVIP

生物素对斑石鲷生长与血清生化指标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物素对斑石鲷生长与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生物素对斑石鲷生长与血清生化指标影响   摘 要:采用单因子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对斑石鲷生长和血清生化指标影响的研究,设计了6个不同生物素水平(0、0.01、0.05、0.25、1.25和6.25 mg/kg)的等氮等能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150.16 ±0.07)g的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10周。结果表明:随着饲料中生物素含量的增加,斑石鲷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提高,0.25 mg/kg添加组生长性能最佳;0.01、0.05 mg/kg添加组,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含量最高,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0.25 mg/kg添加组甘油三酯含量最高;1.25 mg/kg添加组总胆固醇含量最高;0.05 mg/kg添加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最强。生长性能与血清各生化指标值均在0.00 mg/kg添加组最小。可见,饲料中添加生物素可以显著提高斑石鲷的生长和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缺乏生物素,可导致斑石鲷体色变淡,摄食积极性下降;添加量不得当可威胁鱼体健康生长与营养价值。   关键词: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生物素;生长;血清生化指标   生物素又名维生素H,属于水溶性B族维生素,是机体代谢中羧化和脱羧反应的辅助因子,参与蛋白质、胆固醇代谢,脂肪酸、乙酰胆碱的合成。生物素作为营养元素对养殖鱼类的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与免疫能力方面的影响已有过诸多研究报道,认为生物素对提高多种鱼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等生长指标,蛋白和脂类含量以及血清抗氧化酶活性等方面均有显著作用。   斑石鲷(Oplegnathus punctatus)是我国近两年人工繁育获得成功的新养殖品种,具有生长快、养殖周期短、营养丰富和肉质鲜美等优点。养殖过程中发现,斑石鲷对饲养条件的要求较高,提升鱼体本身的免疫和抗应激能力是防止发生病害与损伤的根本。迄今为止没有关于斑石鲷营养需求方面的相关研究报道。本试验进行了不同生物素含量的饲料投喂对斑石鲷幼鱼生长、血清生化指标以及最佳生物素需求量的研究,为斑石鲷健康养殖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酪蛋白和明胶为蛋白源,豆油和鲱鱼油为脂肪源,糊精为糖源,褐藻酸钠为粘合剂,并添加混合氨基酸模拟斑石鲷鱼体氨基酸模式,配制出精制基础饲料(表 1),在每千克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0.01,0.05,0.25,1.25 和 6.25 mg生物素(以2%生物素预混物形式添加),配制出 6 种等氮等能的实验饲料。各种饲料原料分别粉碎后过0.2 mm 的筛网,混合均匀后再与水和大豆油及鱼油充分混匀,用双螺杆挤条机(华南理工大学,F-26(Ⅱ)型)加工成型,整形造粒机(华南理工大学,G250型)制得粒径2.5×4.0 mm的饲料,在 45 ℃烘干12 h,密封进塑料袋储存在低温冰箱备用。   1.2 试验鱼及管理   试验鱼购买于山东一水产养殖公司,试验前先将鱼体药浴消毒,并调节水温,再暂养于养殖缸中,以不添加生物素的基础饲料驯养2周,使其适应试验条件。试验鱼初始体重为(150.16 ±0.07)g。   试验分为6个处理,投喂相应的饲料,每个处理3 个重复,共18组。每组7尾鱼随机分装于18个1.2 m × 0.8 m的小网箱中,水深65 cm。水源为经砂滤的天然海水,保持微流水,供水量为0.5 L/min。试验期间水温为28.5~30.0 ℃,pH在8.05~8.20之间,溶解氧大于5.0 mg/L,氨氮和亚硝酸盐氮的含量分别不高于0.3 mg/L和0.010 mg/L。正式养殖试验进行10周,随机确定每网箱的组编号后,每天投喂量为鱼体重的2%,每日投喂2次(7:00和17:00),每日观察鱼摄食及健康情况,发现死鱼及时捞出称重记数,并检查死亡原因。   1.3 取样与测定   试验结束后停喂24 h,测定每箱鱼的总体重,?算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存活率,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GR为增重率(%);FW为终末体重(g),IW为初始体重(g);SGR为特定生长率(%/d);Wt为第t天后各组鱼体平均体重(g),W0为初始时各组鱼体平均体重(g);SR为存活率(%),Nt为第t天后各组鱼总数(尾),No为初始各组鱼总数(尾),t为饲养天数(d)。   每箱取2 尾鱼,用1 mL的无菌注射器取尾静脉血,制备血清后在OLYMPUSAU600型(日本)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总蛋白(TP)、白蛋白(ALB)、球蛋白(GLO)、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测定,参照静天玉等[1]改进的邻苯三酚自氧化法进行。在 9 mL Tris-HCl 缓冲液中预先加入 200 μL 待

文档评论(0)

151****192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