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背景下清代山水诗研究.docVIP

生态学背景下清代山水诗研究.doc

此“教育”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生态学背景下清代山水诗研究

生态学背景下清代山水诗研究   摘要:清代山水诗内涵丰富、所反映的疆域辽阔,清人以缒幽凿险之精神,穷尽了前人所未涉及的领域。通过他们多面而精确的描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环境优美、生态和谐的人类生存状态。研究清代山水诗的现代生态学意义表现在:宏观上确立人与生态和谐相处的自然观;微观上借鉴清人笔下山川河岳的原生态状况。在保护的基础上,适度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以清人所呈现的自然面貌为规范,发展现代生态旅游业、农业,以及交通业,并建立和完善生态地理学等。   关键词:生态和谐;环境保护;清代山水诗;内涵及其关系   中图分类号: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403(2010)02-0056-04      一、引言      自然界以千差万别的形质而交互作用,其关系错综复杂,欲理还乱。在不断嬗进演化的过程中,人类作为生物之一种应运而生。由于人的物种的特殊性,所以人类自诞生起,便一再强化自身在自然万物中的主体地位,把人当作来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生物体:“人比其他动物,无论在身体或灵魂方面,都生来就无比地高贵,生活得像神明一样。”正因为人的主体地位被强化,甚至无限扩大,所以人对自然的戕害、掠夺,以及毁坏也在加剧。当我们不得不面对,不得不忍受今日现代化带给我们种种重负的时候。看到因追求利益而被剥离得满目疮痍的河山的时候,我们不妨走近清人,深入清代山水诗的脏腑,去重新审视我们曾经拥有的生态环境,以及那个充满神奇力量的自然领域。清人离我们一步之遥,他们曾生活过的环境就是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清人笔下或壮丽、或婉约、或雄浑,或幽邃的自然世界正是我们今日生态环境的参照和映现,所以研讨清代山水诗,以及清人生态自然观,对我们今天以至将来确立保护生态和生存环境观念将有巨大启发作用。      二、抉幽发微、穷物尽相:清代山水诗对原生态自然形貌描摹概观      山水诗为诗之一类,在清代尤为发达,几可成为清诗乃至整个中国古典诗歌走向辉煌和巅峰的表征。山水诗之所以能在清代大行其道,且繁荣昌盛,关键在于清人自然生态观念的演变与进化。与前朝各代比,清人的自然观已超越敬天载德、体玄悟道、追觅禅理的功利观,而进入与天地同化、和自然相融的纯生态观,他们把自然山川、人文景观看成美的对象加以欣赏,用平等亲和的心态对其进行临摹,因之就有了“鸟啼花落,皆与神通”的山水之作。如果用现代生态学的眼光来研讨清代山水诗,把清代山水诗置于生态的背景下进行考辨,则清诗在内涵上显出视角廓大、疆域延展,创作阵容严整,宏观与微观有机结合的特征。   由于自然观和生态理念的确立,清代诗人始终把关注的目光投向生机勃发的山川河岳、草木虫鱼,他们把天地当成一幅大山水,心穷目尽,探原究理,发微抉幽,使天下山川几无遁形。在清代诗人笔下,中原山川无微不至,无奇不有,即使边关塞上、域外绝国亦能穷形尽相,搜罗备至,构成一幅与前朝各代迥然有别的环宇万里山水图卷。如黄遵宪、黎汝谦的日本山水诗;斌椿、康有为、梁启超等的欧游山水诗;丘逢甲、杨沂的南洋山水诗;钱良择、张鹏翮的蒙古塞外山水诗;孙士毅、杨揆、松筠等的卫藏山水诗:洪亮吉、纪昀、林则徐、祁韵士等的回疆山水诗;赵翼、张澍、沙琛等的滇黔山水诗,还有退居台岛众多诗人的台澎山水诗,以及流人徙徒的白山黑水山水诗,凡此种种足证清代山水诗的繁盛壮阔。   清人的山水诗不屈不矫,不枝不蔓,而且直面自然万物,写出自然的真面目、真精神。如赵翼的《高黎贡山》、洪亮吉的《牟珠洞》,及其对滇黔山水纤毫毕现的山水诗群,从微观到宏观全面展示了西南边陲峻拔雄伟、幽深秀丽的独异风光,在这些诗作中你感不到一丝禅意的空寂落寞和枯槁虚无,反而处处山花烂漫、流水潺潺、飞鸟啼幽、犬吠桑柘,绝地而起的雪峰、奔涌呼啸的峡江、千形万状的溶岩、百洄流转的洞壑……这一切仿佛引导你进入一个生态和谐、自然无争的神窟仙境。   与西南边陲幽秀峻拔山水气象相映的是清人笔下对西北、东北、西藏、台岛山川风物的歌吟咏唱,这些诗篇长歌短章,肆意挥洒,将中华万里封疆绝世的姿容渐次展开,令人惊艳不已。如纪昀的《乌鲁木齐杂诗》以一百六十首之巨的容量,用轻歌低吟的形式将乌鲁木齐的民俗、节令、山川、风物等逐一写来,使人恍人草木繁茂、波光潋艳的暮春江南。祁韵士嘉庆十年被贬谪伊犁,著有《万里行程记》、《西陲要略》等专述西北史地的名作,《西陲竹枝词》一百首作为附录,它们不单吟咏风物,更重要的以史地学实录的手法真实记载了当时西陲的地形、地貌和地物,为研究新疆一线生态提供了历史借鉴。生机勃发、生命如歌,在清代诗人笔下西北边陲呈现出万物向荣的欣欣景象。   清代山水诗雄浑辽阔,海涵地负,极尽遍世界山川风物,因篇幅不作详述,但处大海之上的台岛决不能被忽略。台湾自古为中国领土,子孙繁衍,山川壮美,从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