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和采摘频率对川菜薯211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影响.docVIP

种植密度和采摘频率对川菜薯211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影响.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种植密度和采摘频率对川菜薯211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影响

种植密度和采摘频率对川菜薯211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影响   摘要:采用大田试验种植菜用甘薯品种川菜薯211,研究不同种植密度(20万、24万、28万株/hm2)和不同采摘频率(6、9 d/次)对其茎尖产量及食用品质的影响,为川菜薯211的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当密度为 28万株/hm2 时,茎尖产量最高,分枝数最多,茎尖含水率随着种植密度增加而呈上升趋势;采摘频率为6 d/次时,茎尖产量最高;而采摘次数越多,单株茎尖质量越低,茎尖含水率越大。当种植密度为28万株/hm2、采摘频率为6 d/次时,茎尖产量最高,达64.70 t/hm2,茎尖含水率最高,达到85.77%。综合分析,川菜薯211要达到高产、高品质,最佳的种植密度为28万株/hm2,适宜采摘频率为6 d/次。   关键词:川菜薯211;种植密度;采摘频率;茎尖产量;食用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3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3-0136-03   菜用甘薯一般是指生长点以下长12 cm左右的鲜嫩茎叶作蔬菜用的甘薯。菜用甘薯栽培简便,适应性广,稳产高产,采收期长,抗逆性强且很少或不受十字花科害虫危害,是较理想的无公害蔬菜。甘薯的茎尖和嫩叶营养丰富,富含黏蛋白、纤维素、维生素和果胶,具有提高人体免疫力、延缓衰老、促进肠胃蠕动和肠管中毒物的排泄、防止便秘、预防心血管疾病等医疗保健功能,是一种优良的营养保健蔬菜,叶菜用甘薯以其保健功能和无公害生产方式深受消费者欢迎[1-7 ]。   川菜薯211是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于2007年以广薯菜2号作亲本,经开放授粉获得甘薯实生种子,2008―2012年经各级试验、多点鉴定而成的菜用甘薯品种,2013年通过国家鉴定。表现为株型半直立,茎尖生长速度快,再生能力强,顶叶心形带齿,分枝中等,顶叶色、叶基色、茎色均为绿色,薯形为纺锤形,薯皮淡红色;茎尖无茸毛,经水烫后颜色呈翠绿至深绿色,有甜味,有滑腻感,略有香味,无苦涩味,食味鉴定综合评分为74.11,高于对照福薯7-6;高抗蔓割病,地上部茎叶细小,呈浅绿色,植株上翘挺立,节间长,分枝多,地下部基本不结薯;可食茎尖长度为10~15 cm,包括茎尖及1~3张展开叶,含水率83%~89%,单株鲜质量为2~5 g。经四川省农科院测试中心检测,每100 g鲜茎尖中含蛋白质3.7 g,维生素C 33.8 mg,氨基酸2.6 g,粗纤维1.47 g。菜用甘薯种植一般为高密度畦作,一季多次采摘方式,一般密度为15万~30万株/hm2,间隔6~10 d采摘1次。探讨菜用甘薯种植密度与产量品质关系的报道较多[6-14],茎尖采摘次数对菜用甘薯茎尖产量及品质的影响也有一些报道[15-17],而种植密度与采摘频率互作影响茎尖产量和食用品质还未见报道。川菜薯211比一般菜用品种生长速度快,探讨川菜薯211种植密度与采摘频率的关系,为其高产高效栽培和进一步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与技术指导具有重要意义。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以甘薯品种川菜薯211为供试材料。   1.2 试验地概况   试验于2013年在四川省成都市东郊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试验地进行,土壤为黄壤土,肥力中上等,整地时,施 N ∶P ∶K=15% ∶15% ∶15% 的复合肥1 500 kg/hm2作底肥。   1.3 试验设计   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种植密度(A)因素设3个水平,分别为A1、A2、A3,行距和株距分别为A1: 25 cm×10 cm,A2:25 cm×16.7 cm,A3:25 cm×14.3 cm,相应的密度为20万、24万、28万株/hm2。采摘频率(B)因素设2个水平,分别为B1、B2,B1: 6 d/次;B2:9 d/次。每个处理设3次重复。小区面积2.5 m×2.0 m,每小区10行。于6月25日剪长势一致的顶端苗栽插、畦作。   1.4 测定内容及方法   于7月16日打顶1次,7月24日首次采摘茎尖计产,9月16 日采收完毕,B1处理共采摘9次,B2处理共采摘6次,生长期间追肥3次,每次每小区施尿素0.4 kg,视土壤墒情浇水,不施农药、人工除草。   每次采摘后用电子秤测量各个小区全部收获茎尖产量。其他指标:小区总分枝数、单茎质量、茎尖长度、茎尖粗度、茎尖含水率均在8月10日(生长前期)、8月28日(生长中期)、9月16日(生长后期)测定3次。   小区总分枝数:采摘前,以每小区中间3行计数,再折算成全小区总数。   单茎质量:每小区随机选取50株用电子天平测定,取其平均值。   茎尖长度:每小区随机选取50株测定,用直尺量出折断处至顶端生长点的长度,取其平均值。   茎尖粗度:每小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