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制度合理因素及其借鉴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制度合理因素及其借鉴意义

科举制度合理因素及其借鉴意义   中国的科举制度不仅在历史上产生了重大作用,而且深深影响后世,流风远及海外,成为东亚及西方现代文官制度之蓝本。科举源于汉魏,肇基于隋,确立于唐,虽几经存废之变,毁誉之讼,但仍顽强地生长发育,成为贯穿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最主要的官员选拔制度,在中国历史上波澜壮阔1300年,深入时人骨髓,终于盛极而衰,于清末光绪31年(公元1905年)寿终正寝。不可否认,科举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绵延1300年,必有它存在的历史依据,而在当今世界被继承发扬,更彰显它具备合理内核。以史为鉴,对科举制度进行现实观照,去芜存菁,为我所用,对推进我国干部选拔制度改革,不无裨益。 本文试从官员选拔的角度,对科举制度的合理因素作了一番简要的论析,进而对我国现行的行政干部选拔制度的改革提出一管之见。      一、科举制度的合理因素      要评判一种制度的优劣,必须在比较中鉴别。科举制本身利弊并存,若对其进行孤立观照,容易得出偏颇的结论。科举制在近代以来备受诟病,其缺陷已为国人所熟知,在此不作赘述。科举制度的优越性是在与前代的官员选拔制度比较下显现出来的,与世卿世禄的讲究血缘、察举制的偏重德行和主观随意、九品中正制的注重门第出身相比,科举强调才学及一定的行政能力(如唐代吏部试包括“身、言、书、判”),以考试作为选拔官吏的手段,标准客观,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它公正公平的合理原则,“从隋唐至明清,‘至公’的理念成为科举制度设计的基本精神”。{1}具体来说,科举制具有公平竞争、择优录取,量才使用、内行考核,立法保障、机构独立,统一集中、稳定连续等合理要素。   (一)公平竞争,择优录取   历代科举均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隋唐时考生即“皆可怀牒自列于州县”,{2}除娼、优、隶、卒等贱民外其他人皆可报考,宋时“凡应试者,无论家庭贫富、郡望高低、年龄大小,甚至于‘工商、杂类’出身之人,皆可投牒自进。”{3}这扩大了应试者的范围,突破了血缘、门阀对政治权力的垄断,反映了科举的开放性,同时体现了一种平等精神。天下英雄皆可入皇家“彀中”,保证了社会精英的有序流动,扩大了政治统治的社会基础,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录取方面,不论门第、亲疏、名望,“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择优录取,这一因素超越了封建时代,是“至公”的核心,也是科举制度保持旺盛生命力,长盛不衰的根本原因。不管科举是否真正做到了“至公”(实际上古今中外从来不存在绝对的公平),至少成熟期的科举制从理论上是倡导公平竞争的。   科举之公,早为世人所识。唐末五代时,就有人感叹科第之设,使有才干的草民得以出人头地,无其才的王孙公子沉迹下僚。至明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以致时人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孙中山在演讲中称科举考试为“中国良好的旧法”,“往年罢废科举,未免因噎废食,其实考试之法极良,不过当日考试之材料不良也。”{4}钱穆则指出科举制度“在理论上,决不可非议”。{5}中国自古人情关系盛行,以荐举为核心的任何一种选官方法或制度最终难逃权贵把持、徇私枉法之弊病。唯有以考试为核心的科举制度,方从制度上堵住了“任人唯亲”之漏洞。   (二)量才使用,内行考核   科举即分科取士之义,是分科别分层次的,以便统治者量才使用。隋初开皇七年(公元587年)设“志行修谨”、“清平干济”二科,后增至四科、十科不等,至“炀帝始建进士科”。{6}隋炀帝大业三年(606年)设置明经、进士二科,以试策取仕。进士科以文学与儒学为考试主要内容,成为后来唐、宋、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科目。唐除了继承隋分科举人的制度外,还制定了地方、中央二级考试。唐代的考试类型主要有常科和制科。常科每年分科定期举行,制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常科主要科名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名算等五十多种,而以进士、明经最受重视,尤以进士为贵。进士科以考时务策为主,后来也考帖经、杂文、诗赋等,可见进士科之所以为士人所重,是因为考试的内容相当广泛,又能充分发挥个人的学识才华。唐代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任官资格,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能被授予官职。明经主要考经学和时务策,经学又分为帖经、墨义和口义,依据考试成绩分四等录用。宋朝对科举进行了一系列的发展和变革,确立了三级考试制度,还不断完善了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凡登科进士,一律由吏部立即授官,官职高低进士优于明经,各又分为若干等。辽金、元朝时期基本沿用宋制。明太祖洪武三年(1370年)诏告天下:“朕将亲策于庭,第其高下而任之以官,使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毋得与官。”{7}可见对量才使用的重视程度。明发展完善了宋科举的三级考试,严格了考试等级。最基础的是童试,考取的称“秀才”。秀才方有资格参加国家正式的统一考试,依次为乡试、会试、殿试三级。乡试中式者称“举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