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科举学研究当代价值
科举学研究当代价值
摘 要:科举学以其求真的学术品格、开放的学科体系,在保存历史、认知规律和阐释文化中,给人以新的启迪与借鉴。科举学研究表明:科举时代的教育并非只有“应试教育”而无“素质教育”,我们应保存和重构完整的教育史;科举考试的某些规律至今仍发挥潜在作用,值得深入探索与观照;科举考试虽产生考试崇拜的负面影响,但它所蕴含的公平竞争的人文价值,足可与古代奥林匹克体育竞技精神、当代市场经济的自由竞争精神相媲美。
关键词:科举学;保存历史;认知规律;阐释文化
中图分类号:G40-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08)05-0078-07
一门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与其学科性质、学术研究积累和社会需要紧密相连。科举学作为一门探讨科举考试演化规律及其历史作用的专门学问和综合性学科,它随着20世纪后期中国科举研究的兴盛而产生,并在当今教育发展与考试改革需要的推动下不断发展。如果说从1992年刘海峰教授发表《科举学“刍议”》一文到2005年其专著《科举学导论》的问世,记录了科举学的创立过程,那么自2005年9月以来每年一届“科举制与科举学”专题学术研讨会的定期召开,《科举学论丛》和多家刊物“科举学专栏”的设立,以及科举学论文的大量发表,则意味着科举学的广泛传播与呼应。近30年来,各类科举研究成果加速增长,学科视野和研究范围不断扩大,学术影响与日俱增,反映了科举学研究的盎然生机与时代价值。本文主要从保存历史、认知规律和阐释文化三方面,探析科举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保存完整的教育史
科举学的综合学科性质,决定了它与历史学、教育学、心理学、文学、政治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学科研究的不解之缘,其中与教育史的关系尤为密切。科举学与教育史的研究对象交叉,研究方法相通互补,研究成果相得益彰。科举史作为中国教育史、考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成为教育史学科的一个重要的学术增长点;而科举学的兴起,则拓展和深化了中国教育史的研究内容,更新对科举制性质的认识,促进科举研究的学科整合及理论化、系统化。科举学研究对于客观、全面地评价科举制的地位与影响,保存完整的教育史,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价值。
历史上的科举选士,建立在学校教育基础之上,并对各类教育的目的、内容和方法产生广泛影响。科举考试既是选官考试,亦是学校教育考试,二者相互依存。科举时代作为传统教育发展演变的最后阶段,在中国和东亚教育史、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科举制的废止,宣告了传统教育的终结和近代新式教育的确立。科举制与中国、东亚文化教育间长期的依存互动关系,科举考试传统对废科举后中国学校教育的重大影响,吸引了海内外众多学者探究其中的奥秘与得失。多年来,虽有一些学者肯定科举制的合理内核,但总体而言,国内学术界对科举制及科举时代的教育多持否定态度。人们习惯于将“科举考试”与“应试教育”、“封建流毒”、“落后腐朽”划上等号,将现实中的学校教育弊端归咎于科举教育传统的影响,选择性地大加挞伐。
上世纪30年代,陈东原曾将科举时代的教育归结为“养士教育”,认为科举制的优点在于,“使平民有参与政治机会及教育制度简单而易推行”,而其缺点则为,“养成一种奴隶教育,适足以维持专制君主之统治。”科举教育,“惟有阿谀圣朝,歌功明主”;“教育实质惟在科举考试的东西,闱墨房稿,奉为至宝,甚或不知《五经》《四史》偏旁姓氏。空虚无用,达于极点。”他批评新式教育的弊端,与科举养士教育一脉相承:“科举时代虽已结束,科举教育之实质却仍存在。论者早已有谓此种教育为‘洋八股’、‘新科举’者。”
当今不少论者将科举教育归结为“应试教育”,把科举教育传统视为现代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教育应试化的罪魁祸首。有人认为:“科举时代教育的历史让我们看到,在那个时代,只有应试教育而没有素质教育”;要真正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最根本的前提就是“不断清除科举时代应试教育的流毒和破除‘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传统理念”。类似说法,不一而足,表达了对科举教育的憎恶、抨击与彻底否定。
正如一切历史事物不可能完美无缺一样,科举时代的教育在教育目的、内容与方法上确实存在种种弊端。问题的关键在于,应全面探究这些弊端产生的原因,深入辨析科举制在多大程度上以及如何影响学校教育的;科举考试除了负面影响之外,有无积极作用;不同历史阶段,科举教育的利弊得失究竟如何。如果仅罗列官学、私塾、书院、学风上大量存在的“应试教育”现象,而对科举之选拔人才、普及教育、传播儒学文化、维护国家统一等积极作用避而不谈,则会导致片面性认识和错误结论。事实上,科举制及科举教育利弊并存,并非只有“应试教育”而无“素质教育”。
历史上,人们对于科举制和科举制下的儒学教育虽有不少批评,但也有大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5年中国半乳甘露聚糖项目创业计划书.docx
- 2025年中国四氯化锆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
- 外研版(三起)五年级英语上册专项提升训练- 写作(含答案).doc VIP
- 阀门、法兰、弯头、封头等保温计算公式.xls VIP
- 中国溶剂油项目投资计划书.docx
- 中国电子测量仪器行业市场占有率及投资前景预测分析报告.pdf VIP
- 2025至2030中国MPV商务车行业运营态势与投资前景调查研究报告.docx VIP
- 计算方法与实习第5版 孙志忠 习题解析 东南大学.pdf VIP
- 数字经济学 课件全套 第1--15章 数字经济学基础 --- 数字经济监管.pptx
- 2023年青少年百科知识竞赛题库及答案(共390题).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