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归属感营造与交往空间设计.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区归属感营造与交往空间设计

社区归属感营造与交往空间设计   摘 要:当前的城市社区中存在着归属感缺失的现象。交往活动是社区归属感形成的必要条件,交往空间为社区归属感的营造提供物质载体。研究交往空间的设计,应分析交往活动的特点,并将其作为设计的依据,提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设计原则。通过社区广场、宅前空间、道路、绿化等的设计,构建社区交往空间,培育社区归属感。   关键词:社区;社区归属感;交往空间;设计   检 索:   中图分类号:TU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5)06-0064-03   The Building of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pace   JING Wei( Collage of Arts,Xinxiang University,Xinxiang 453003, China)   Abstract :There is a lack of a sense of belonging in the current urban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activity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to form the community attachment, and communication space provides material carrier for the building of community attachment. Therefore, if we want to make studies on the design of communication space, we should analyz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unication activities, act it as a basis for the design and then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designing principles of space. We should build community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develop community attachment by designing the community square, the space before the curtilage, roads and greening.   Key words :community; community attachment; communication space; design   Internet :   一、社区归属感的缺失   “社区是指聚居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们所组成的社会生活共同体。”①社区不仅包括居住区的概念,更强调的是具有共同归属感的社会团体。这种归属感是指“社区居民把自己归入某一地域人群集合体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既有对自己社区身份的确认,也带有个体的感情色彩,主要包括对社区的投入、喜爱和依恋等情感。”②居住区是一个城市规划学的概念,而“归属感”则赋予了居住区社会学意义,二者共同构成了“社区”的内涵。由此可见,社区建设不仅是构建物质环境,同样应注重心理环境的营造。   中国的社区是在政府机构改革和快速城镇化进程的双重背景下产生并发展起来的。政府机构改革打破了“单位制”的居住结构,城镇规模的扩大和大面积的旧城改造,导致了城市空间的变化和大量新城镇人口的涌入,这使得原先的城市中的“大院”、“胡同”、“里弄”等成了历史,社区成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当前的社区是承接新转移来的城镇居民的必然载体,存在着大量的“异质性”人口,居民之间缺乏原先“大院”、邻里之间所具有的共同价值与情感联系。③在此背景下,如何重构“异质性”居民间的情感联接,产生对社区的归属感与认同,使社区真正成为人们“共同栖居的家园”,便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话题。   二、社区归属感与交往空间   社区归属感与交往空间的形成与发展有着密切关系。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马斯洛在他的需求层次论中指出,“归属与爱”的需要是人的一种基本心理需求。然而,“归属与爱”是需要通过与他人或群体的交往来实现的,这是交往产生的内在动力。同时,根据调查显示,“居民在社区内社会关系的好坏与其社区归属感的形成呈正相关关系,即居民在社区里社会交往越广泛,邻里关系越亲密,社区归属感越强:邻里交往越少,社区情感越淡薄。”④因此,交往活动是社区居民间的心理需要,也是产生社区归属感的必要条件。   所谓交往空间,就是利于交往活动适度发生和开展的空间形式。它包含两方面的因素:一是一定形式的物理空间,二是人的交往行为,这两种因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