碱催化6去氧伪莽草毒素重排反应研究.docVIP

碱催化6去氧伪莽草毒素重排反应研究.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碱催化6去氧伪莽草毒素重排反应研究

碱催化6去氧伪莽草毒素重排反应研究   摘要: 6-去氧伪莽草毒素与伪莽草毒素同为八角科植物的特征成分,均为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结构极其相似.经研究发现6-去氧伪莽草毒素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并未发生伪莽草毒素所发生的复杂重排反应,而仅仅发生了简单的分子内酯交换反应.      关键词: 6-去氧伪莽草毒素;伪莽草毒素;重排反应;分子内酯交换反应   ?   中图分类号:O621.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513(2010)02-0090-03   ??      A Base-Catalyzed Rearrangement of 6-Deoxypseudoanisatin      [KH*2]ZHANG Xiao?hua,HUANG Jiang?mei,SU Zhi?bin      ?   (School of Chinese Pharmacy,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102,China)         Abstract: Both 6-deoxypseudoanisatin and pseudoanisatin are the characteristic components of illiciaceae. They are sesquiterpene lactones and similar in structure. However, experiments have showed that the 6-deoxypseudoanisatin underwent an intramolecular transesterification in the presence of the basic catalyst but pseudoanisatin underwent a complex rearrangement under the same condition.   ?   Key words: 6-deoxypseudoanisatin; pseudoanisatin; rearrangement; intramolecular transesterification   ???         八角科植物中含有许多骨架奇特的倍半萜类成分,多以内酯的形式存在.其中seco-prezizaane及anislactone类仅局限分布于八角科植物中,可视为八角科的特征性成分[1].2000年从滇缅八角 (?Illicium merrillianum A.C. Smith?)中分离获得的Merrilactone A(结构见图1a)属于anislactone类倍半萜类化合物,它具有明显的神经方面活性,对于阿尔茨海默氏病和帕金森病综合症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2],但含量极少,仅达到0.004%,限制了其应用,由此可见 人工合成势在必行.目前,已有较多的Merrilactone A全合成的报导[3-7],但在半合成方面却较为鲜见.?       我们尝试用半合成方法合成Merrilactone A.根据文献报导[8],伪莽草毒素(结构见图1b)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可发生分子内重排反应,将其七元内酯环打开,同时形成一个新的五元内酯环(反应式见图2).我们试图利用该反应原理,以八角科植物中含量相对较丰富、结构与伪莽草毒素极其相似、同为倍半萜类化合物的6-去氧伪莽草毒素(结构见图1c)为起始物,经上述重排反应,构建Merrilactone A中的一个五元内酯环,通过半合成途径逐步形成Merrilactone A的碳骨架结构.?      根据文献[8]报导,在碱性催化剂存在下,伪莽草毒素经历了一个复杂的重排过程,七元内酯环打开,游离出的C-11位羧基与C-4位羟基结合形成一个五元内酯环,而释放出的C-14位羟基与C-7位羰基缩合形成半缩酮结构.可能的反应历程如图3[8]所示.但我们的实验结果显示,将6-去氧伪莽草毒素按照文献[8]报导的方法进行处理,仅发生了分子内的酯交换反应,而不是复杂的重排反应.?   ?   1 结果与讨论?    按照文献[8]报导的方法,我们先用K?2CO?3作碱性催化剂,用甲醇和水(1∶1)作溶剂,将6-去氧伪莽草毒素回流反应11 h.将反应混合物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得一固体物质e(结构见图4e).?   产物e的红外图谱显示:在1 741 cm ?-1?有一强吸收峰,而6-去氧伪莽草毒素七元内酯的酯羰基吸收峰1 703 cm ?-1?及六元环酮的酮羰基吸收峰1 738 cm ?-1?均消失,这说明在上述反应条件下发生了七元内酯的开环反应,但形成的产物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