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环境因素对利他行为影响研究.docVIP

社会环境因素对利他行为影响研究.doc

  1. 1、本文档共2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社会环境因素对利他行为影响研究

社会环境因素对利他行为影响研究   〔摘要〕利他行为不仅受个体特征影响,更受到社会环境因素影响,是个体与社会互动的产物。本文运用回归分析方法,以成都市居民见义勇为的意愿和行动为研究对象,旨在研究转型时期社会环境因素对利他行为的影响。数据分析表明:城乡环境、治安环境、政务环境对利他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因此,政府除了通过道德宣传和说教,倡导利他行为之外,更要加强社会治理,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特别是和谐的城乡关系、安全的治安环境和公平的政务环境。   〔关键词〕利他行为;见义勇为;社会环境因素   〔中图分类号〕C912.6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4769(2015)06-0136-07   利他行为(Altruistic Behavior)是指自愿的、不期望回报的帮助他人的行为,是一种典型的社会行动。最早由法国社会学家孔德提出,用来说明一个人对他人和社会的无私奉献行为。利他行为既是我国的传统美德,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内容,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本文运用调查数据,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旨在研究社会环境因素对普通居民利他行为的影响。   一、文献综述与问题的提出   自孔德提出“利他行为”一词后,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斯宾塞等学者继续沿用,引发了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政治学等诸多领域的学者对该问题的深入研究,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综观已有研究,国外学者主要从利他者(行动者)、现场情景、受助者三个层面考察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见表1)。   国内学者对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大学生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邵贵平认为利他行为与心理健康存在高度正相关〔1〕;何安明认为大学生移情能力与利他行为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性〔2〕;还有学者探讨了性别因素、独生子女因素、家庭地点因素和学校性质〔3〕、性别与专业〔4〕与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关系;王健通过实证研究,认为群体选择和互惠利他机制对大学生利他水平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女性的利他水平比男性高,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来自城市的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利他行为。〔5〕王永会等人认为大学生利他行为受社会、家庭教育、校园风气等外因影响,还受到个体价值观念、思想品质、行为习惯、气质性格、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内因影响。〔6〕李亚兰等人对当地大学生利他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了党员、男性大学生的利他性更强的结论。〔7〕商卫星、卢阳研究了大学生利他行为的启动因素,包括移情能力、积极体验、责任心等人格因素,旁观者效应和应急反应等情境因素,传统文化、施报观等文化因素。〔8〕   二是网络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在助人者方面,有丰富的网络经验、有专长〔11〕、助人能力强的人更容易有网络助人行为〔12〕;在求助者方面,女性、同质、主题、语言、符号等直接关系求助能否成功〔13〕;在网络环境方面,匿名性、超时空性〔14〕、网民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激励机制〔15〕使网络利他行为更容易出现。   三是对一种典型的纯粹利他行为――见义勇为的研究。佘凌通过比较男女对见义勇为态度的差异发现,男性见义勇为意愿高于女性〔16〕,但潘烈等则得出了与之相反的结论。〔17〕曾庆东等人通过对在校大学生见义勇为观的调查,发现大学生在意愿上认同见义勇为精神,但在行动上存在“知行背离”现象。〔18〕从见义勇为的影响因素来看,朱力指出个体心理因素、社会道德环境、人际关系磨损以及传统消极文化的影响是致使人们见义不为的重要原因。〔19〕从个体行为来讲,见义勇为行动本身的成本高于收益〔20〕,加之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21〕,使得见义勇为者得不到有效的社会支持〔22〕,也是见义不为的重要原因。   从上述文献可以看到,国外对利他行为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比较丰富,并且基本形成了从利他者、情景、受助者三个因素去分析的微观模式,大多为心理学的微观研究视角。国内对利他行为的研究较多,但是对其因素的实证研究较少,特别缺少结合我国社会转型的宏观背景对社会环境因素进行的实证研究。在中国知网上以“利他行为”和“影响因素”为主题词搜索到相关文献27篇,主要研究特定群体(如大学生)和特定领域(如网络社会)利他行为的影响因素。这些研究指出了大学生利他行为受环境影响,但是既没做出实证检验,也没有进一步指出到底受到哪些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尽管学界观察到我国存在“见义不为”现象,利他行为大量减少,但究竟哪些因素导致利他行为的减少,还需要用实证数据进行准确回答和论证。从表面上看,利他行为是个体行为,但实际上是一种社会行为,是一种镶嵌于特定社会结构的亲社会行为,因而应当首先在社会的大背景下去考察这种社会行为所内含的社会因素。当前中国的社会大背景是转型,无论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