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环境下浅阅读现象分析
网络环境下浅阅读现象分析
摘要 浅阅读是当今的一种阅读潮流,本文从阅读的层次与阅读的需要方面论述浅阅读的必要性,认为浅阅读也是文化进步的需要。
关键词 阅读层次;阅读心理;读者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1)41-0204-02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是苏轼《送安敦秀才失解西归》诗中的第一句,其中的“旧书”当然不是指老旧的书,而是指儒家的经典。东坡先生所谓的“百回读”对于古人来说也并非是夸张,“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是古人信奉的真理,读书百遍也是很多古人都能身体力行之的读书之法。成语韦编三绝是说孔子读《易》,阅读的次数太多,以致于多次磨断穿连竹简的牛皮绳;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其皇子的教育中就有“书必背足120遍”的规定。他本人从五岁开始读书,于儒家经典,日日必读,字字成诵。17、18岁时,读书过劳,至于喀血,但仍不肯休息。24岁时,在内廷设南书房,选择汉儒为侍读学士,常侍左右讲究文义。他命学士日日进讲,虽在瀛台避暑,也未尝间断。不论是孔子还是康熙,他们一生对经典不是“百回读”,而是千回读,万回读了。
前人的读书不仅体现在对一本书读的次数的多上,更体现在理解的精上。南宋时期理学大家朱熹说:“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守而致精。……所谓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谓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他还批评那种读书贪多的倾向,一再讲“读书不可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将那精力来更看前半板”。
“旧书不厌百回读”的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答侄女婿王庠“问学”,介绍了他首创并实践的一种读书方法,说:“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果说这种“循守而致精”的“百回读”是一种专心致志的“深阅读”,那么,与其相反的就是“浅阅读”了。
1 阅读的层次
美国当代哲学家、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1902~ 2001)在他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将阅读分为由低到高的4个层次:
第一层次,基础阅读(elementary reading)。这是一个摆脱了文盲的状态,识字并获得初步的阅读技巧。这是一个理解句子大意的阶段。
第二层次,检视阅读(inspectional reading)。这个阅读层次要求读者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任务,并理解文章的主旨。这个层次的阅读是一种略读或预读。
第三层次,分析阅读(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阅读是全盘的完整的阅读,分析阅读要求读者对自己所读的东西提出有系统的问题。
第四层次,主题阅读(syntopical reading)。这是所有阅读中最复杂也最系统化的阅读。主题阅读要求读者能够对相关主题的文章进行比较分析,并通过比较分析获取知识或思想的收益。
很显然,艾德勒的阅读层次说为我们的浅阅读和深阅读说提供了理论的依据。徘徊于一、二层次的阅读很显然就是浅阅读,达到三、四层次在=的才是深阅读,蛤事实上,对于多数的读者来说,他们在阅读文艺、休闲、科普等方面的读物时,都是采取浅阅读的方式,很少有人能达到分析阅读甚至是主题阅读的学阅读层次。
以阅读古典四大名著为例,如今的多数的读者能够达到对人物和故事的理解已经实属不易,进而达到对人物和历史背景的分析已经是凤毛麟角,而能达到周汝昌和鲍鹏山那样对《红楼梦》、《水浒传》有透彻分析和精辟见解的人更是少之双少,但这并不影响这些名著对大众文化素质的影响。
事实上,前人的阅读也并非都是深阅读,晋代陶潜在他的《五柳先生传》中对自己的评价就是:“好读书,不求甚解。”陶潜之前的诸葛亮读书也同样是不求甚解,《三国志?诸葛亮传》记载:“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大略,每晨夜从容,常抱膝长啸。”读书“独观大略”是算不上深阅读的。
不仅诸葛亮、陶潜在读书时多采取“浅阅读”的态度,就连宋代理学家陆象山也曾说过:“读书且平平读,未晓处且放过,不必太滞。”
鲁迅在《随便翻翻》中说:“书在手头,不管它是什么,总拿来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读几叶内容,不费力,不劳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书籍觉得疲劳后,拿来消遣。”
西方学者弗兰西斯?培根也曾说过:“有些书可以浅尝即止,有些书是要生吞活剥”在他看来,多数的书是只需要浅阅读即可。
然而,应该明确的是从古代到现代,从东方到西方,学者们的浅阅读是有选择的,那就是不拘泥于字面而沉浸于思想,否则就不会有诸葛亮的“未晓不妨权放过,过后须要细思量”和陶潜的“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和培根的“少数的书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