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纪实人物作品制作回避原则
纪实人物作品制作回避原则
[摘要]纪实人物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真”字。失真,乃是纪实作品之大忌,是从根本上离经叛道。但是,目前在作品制作过程中普遍存在两大误区:采访之初,即对“家属”和“地方官员”投怀送抱。作者认为:“亲属”和“地方”固然重要,但由于“血缘”和“利益”关系,他们的观点未必客观。作者过早“投怀送抱”,思路很容易被“绑架”。为确保纪实作品的客观性,创作之初,应适当引入“近亲回避”和“利益回避”原则,坚持“两不见”:一不见家眷,二不见地方官员,以利独立调查和潜心思考。待思路基本形成,再作相关采访,以期“锦上添花”。
[关键词]纪实人物 作品 误区
纪实性人物作品的核心竞争力,就是一个“真”字。受众之所以青睐纪实,就是冲着“真”而来。失真,乃是纪实作品之大忌,是从根本上离经叛道。因此,其它作品的创作,或许可以闭门造车,可是纪实性人物作品的产生,采访是必经之路。但是,采访谁,如何展开采访工作,于此有两大误区,必须慎之又慎。
家眷回避原则
搞人物纪实,主人翁的家眷,备受关注。因为,绝大多数受众都有着强烈的探秘欲望。犹如天上的月亮,人们对那光明的一面看腻了,更希望把它翻过来看一看,搞清它背后的隐秘。认为平时看不到的,人所未知的,往往最真实。
同样的道理:通常,英模人物在受众的眼中,往往都是“高大上”的工作形象。出于好奇,大家更希望了解那神秘光环的背后,了解生活中的英雄,一睹他们生活的细节,探究更多过去不知道的事情。
家眷相当于“卧底”。在受众看来,他们是主人翁最亲近的人,与主人翁朝夕相处,耳闻目濡,无所不知。同时,家是轻松的港湾。一个人出门,总要照一照镜子,整一整衣冠,说话、办事拘泥于“职场的礼貌”、“社交的风度”。人在家中,则大可不必,表现最真实,最无拘无束,更接近于其“本尊”。
关注家眷的另一原因,是受众对英雄的崇拜。人们仰望英雄,是正常的。英雄离去了,人们很自然的将目光移向他的家人,也是正常的。希望看一看英雄的家人长得什么样,穿的怎么样,怎么说话。甚至希望在他们的身上,发现一些英雄的影子。
因此,纪实人物作品的作者,几乎无不将对主人翁家眷的采访作为重头戏。殊不知,如此一来,真正的精品就要大打折扣,也就是说就很难制作出真正的精品了。
第一,感性因素。我们必须承认,对同一事物的观察,情感不同,情绪不同,感觉是不一样的。
人是极富情感的动物。尽管身在其家,朝夕相处,对主人翁的衣食起居知之甚详,仍难免“不识庐山真面目”。因为,对同一件事情的观察,太亲近的人,由于杂揉了太多情感,他们的描述,往往失之片面。
例如,电影《南征北战》中的一幕,一位解放军战士途径家乡,捧起河水畅饮并感慨:“还是家乡的水甜呀!”试问:家乡的水果真比其它地方的水甜吗?――家乡的河,也是从上游流过来,也要流到下游去,难道上游下游的河水皆不甜,只有家乡这一段的河水甜?显然,情感扭曲了认知。
当然,我们不能一概而论。不排除某些家属,睿智的灵光可以凌越情感的羁绊。但是,一般的规律:妈妈看儿子,怎么看怎么漂亮;女儿看父亲,怎么瞧怎么高大。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我丑我妈喜欢”,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旁观者清。自己的好,别让自家的人说;外人的评价,群众的评价,更具说服力。家眷说多了,受众反而不信。
法庭上,法官办案实施“近亲回避”原则;许多重要评审活动中,也实施“近亲回避”原则,不是没有道理的。
第二,利益因素。英雄的眷属,未必都是英雄。他们在不同的利益环境中生活,也有着各自不同的想法。
纪实作品的主人翁,通常都是名人。名人本身,就是一种资源。因此,家眷们为实现自己对名人资源的继承,讲述英雄的故事,屡屡“植入”自己的故事。有时为了突出自己,甚至蓄意编造。
尤其当亲属较多,子女不团结的时候,这一问题的表现尤为突出。近年来,围绕着名人身后的资源,诸如遗物、房产、存款之类,家眷们各执一端,信口雌黄,“口诛笔伐”,对簿公堂者屡见不鲜,有时甚至连遗嘱内容都搞不清楚。所以,家眷尽管是亲历者,所言未必可信。
第三,虚荣因素。人的记忆力,并非十分可靠,谁都有可能记错或记忆模糊。记者采访,一般群众“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往往能轻松面对。但是,作为名人家眷,却很难达到如此超脱的境界。
面对公众的仰望和作者的期待,他们会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似乎必须有问必答,否则就有失“眷属”的身份,就会给人以与主人翁关系不够密切的印象。所以,他们常常竭力显示出自己的与众不同,似乎一切都知道。
因此,在我们对于名人家眷的采访中,惊异的发现,他们个个记性非凡,鲜有回答“不知道”、“记不清”或“忘记了”的。而且,他们多数都很强势,一言既出,斩钉截铁,不容更改,有时甚至连一个字都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