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特点及其兴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特点及其兴衰

简论清代书院制度特点及其兴衰   摘要 清代书院是清代教育机制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清代的书院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达到了空前的水平。清代书院不仅继承了传统学术的治学特点,而且还由于其受到朝廷的直接约束和管理,从而成为清朝政府培养其经世人才的阵地,呈现出浓厚的官办色彩。因此,清代书院制度也就不可避免地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利弊。甲午战争后,随着古老的封建制度的没落,书院制度也逐渐失去了其生存的土壤而淡出历史舞台。   关键词 清代书院;学术活动;弊端及兴衰   中图分类号 K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1-0064-(04)      书院是中国历史上一种特殊的教育组织,对封建社会培养人才和文化学术事业的发展都产生过重要的影响。书院之名,始见于唐代文献,而书院之制则肇始于五代的南唐,确立于宋初。由于当时战乱频仍,形势动荡,官学腐败,理学发达,书院教育因此兴盛起来。宋时书院有民办、官办、民办官助等多种形式,但以民办为主体,其融教学、学术、藏书、祭祀等活动为一体。其后历代书院的教育功能大体不出宋制。从宏观发展史来看,书院发展大致经过了宋初的勃兴,中期的沉寂,南宋时的大盛,元、明初时期的趋向官学化,明中叶后的特质复归,清朝特质消亡以及在新式学校冲击下最后被废止几个阶段。      一、清代书院的发展特点      由于清廷是被明朝士大夫和一般知识分子视为“非我族类”的少数民族所建立的封建王朝,因而,清初民族反抗运动风起云涌,满清王朝用了近四十年的时间,才稳定了在全国的统治。清初,因朝廷害怕书院讲学会宣传“严华夷之辨”的爱国主义精神,便对书院采取抑制政策。因此,在清初的几十年问,书院的发展受到了严格钳制,当时只有清初少数的几个大学者如孙奇逢、黄宗羲等还在书院讲学。但是,书院制度已历经宋、元、明三代,在士大夫阶层和一般知识分子心目中有很深的影响,自然难以取消。   随着康乾“盛世”的来临以及社会的逐渐稳定和经济的日益发展,民间私立书院日益增多,一些封疆大吏也都设置书院。此外,随着清政权的日益巩固,经济和文化的逐渐恢复,满汉间的民族矛盾逐渐缓和等因素,再加上明末清初具有强烈反清思想的大学者们的逐渐谢世,以及新生代的知识分子大都接受了清朝的统治,于是,雍正朝便解除了对书院教育的禁令,于十一年(1733年),命令各省省城设立书院,并且拨给1000两银子为开办或营建书院的经费。乾隆在乾隆元年(1737年)下诏说书院是古侯国之学,并对书院的兴建继续实行奖励政策。从此,官办书院如雨后春笋,遍布大江南北,成为清代各类书院的主体,而同时,私立书院也有一定发展。在清代各类四千多所书院中,官办书院约占其总数的57%,民办书院约占总数的24%,另外还有部分教会书院等。同时,省城书院在当时实际上已取得了一种类似于省立“大学”的地位,这也为其发展提供了条件。综观清代书院的发展历史,可以发现其有如下特点:   (一)数量多,规模大,分布广   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加之清廷“稽古佑文”政策的施行,清代在原有书院的基础上又新建了不少书院,使书院的总量远远超过前几个朝代之和,尤其在乾隆时期,书院在数量和规模上更是盛况空前。除了前代遗留下来的书院外,清廷又在各地新建了大量书院,总数多达四千余所。“是时京师京台,直隶莲池,江苏钟山、紫阳,浙江敷文,江西豫章,湖南岳麓、城南,湖北江汉,福建鳌峰,山东泺源,山西晋阳,河南大梁,陕西关中,甘肃兰山,广东端溪、粤秀,广西秀峰、宣城,四川锦江,云南五华,贵州贵山,奉天沈阳,各省书院依次设立,其余州府县或绅士出资,或地方官筹拨经费,置产置田之创立呈报者亦多”。其中湖南、福建、广东创设的书院较多。清代书院的布局,可以说在全国已达到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比较适应的状况,设置的地区比历代都要广,遍及19个省区。事实证明,文化落后的民族在征服文化先进的民族后,必然在文化上被先进的民族所征服,这是文化发展的一个基本规律。所以,满清政府为了稳定其在全国的统治,必须借鉴、利用汉族先进的儒家文化来加强统治。   清代的书院逐渐增多,对满族文化的影响也日益加深,这在客观上促进了满族的汉化和民族的融合。如在南方设立的满城书院,就招收八旗子弟,从而既促进了满族文化的进步,也有利于满汉民族文化的交流与民族融合。同时,随着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统治的加强,在其他少数民族地区设立的书院数量也大有增加,如云南省清代所建各类书院多达307所,而道光年问的苗族和土家族聚居的“思茅境内的景东、普洱、镇沅、景谷、思茅、墨江等六县市,先后建书院14所,几乎遍及各府、州、县”。在维吾尔族聚集的新疆地区,乾隆年间就已建立了8所书院等。这些书院的建立无疑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和促进民族融和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